元朝和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们在某些政策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在军事上。例如,两个朝代都将本民族的人数视为极为机密的军事信息,都要求最能打的军队自备干粮和装备去打仗,这样的政策不仅让蒙古人吃尽了苦头,连索伦人也被折腾得不堪重负,最终变成了“杨白劳”一样的存在。
蒙古人自带装备和粮草打仗,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当时,蒙古帝国和元朝便依靠这种方式四处征战,建立了蒙古人的威名。然而,随着元朝的建立,蒙古平民发现,随着“合罕”(蒙古人对皇帝的称呼)越打仗,他们的生活状况越加糟糕。这里并不是说蒙古人喜欢和平,而是因为元朝对蒙古士兵执行卫戍任务时,依旧要求他们自备干粮、铠甲、弓箭和马匹。
在蒙古帝国的征战时代,蒙古士兵通过征服各地,将战争成本转嫁给沿途的平民。他们能够在战斗中抢夺财富和粮食,也因此在征战中表现得极为积极。然而,当他们驻扎在河北时,距离“合罕”的家族领地很近;在山西时,还常常碰到术赤家族的村庄,这些村庄出产的丝绸收益并不比中亚和东欧的城市差,而元朝则将税收交给金帐汗国;同样,伊利汗国也在中东为元朝保留了牧场。然而,当蒙古士兵驻守边疆与察合台汗国的军队交战时,他们不仅要自己携带粮食,战斗时铠甲破损了,还需要自己修补。更糟的是,合罕在山西的工匠并不会免费为他们提供铠甲。因此,由于高昂的战争成本,几乎没有什么实际收益,元朝初期大量蒙古士兵陷入困境,甚至出现了“蒙古战功赫赫,士兵却不得不卖儿卖女”的局面。
然而,元朝的统治者却完全没有反思,依旧认为铠甲和粮食的价格不贵,并坚持“这么多年都是这个价格,不要乱说”。他们认为以前的蒙古士兵能够负担得起作战的装备和粮食,所以他们也希望蒙古士兵继续努力,保住自己的江山。即使元顺帝在红巾军摧毁了上都城、丧失了大部分领土后,他依旧不愿降低蒙古士兵的作战成本,要求他们通过卖儿卖女甚至卖弟媳来凑齐装备和粮食。蒙古士兵并非不知情,许多人选择了造反,更多的则趁明军进攻大都时投降了明朝。当明军攻入大都时,只有一百多名蒙古士兵仍然在自家王爷的旗帜下抵抗。
而满清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乾隆在“国语骑射”口号的背后,要求八旗军继续自带装备,尤其是弓箭。对于八旗军使用的弓箭,乾隆不仅不给予补偿,还坚称满洲旧俗要求“弓箭自制”。在八旗军中最常用的梅针箭并不便宜,“每枝价银七分五厘(0.075两)”。而八旗军的标配是每名弓箭手都携带“弓二张,梅针箭五十枝”,这些梅针箭的价值为白银3.75两。而一个索伦士兵的月薪仅为2两银子,勉强需要两个月的工资才能支付一次出征的弓箭费用。
索伦士兵协助乾隆平定了准噶尔汗国,然而当他们返回家乡后,却收到来自工部的账单。账单要求他们支付1614副铠甲、1082张弓、94750支梅针箭和1480把腰刀等作战物资的费用。乾隆年间,一副棉甲的价格为“工料银二两”,一把腰刀的价格为“一两五钱五分”,一张弓的价格是“银一两”,而弓箭的使用费为7106两白银。最终,2000名索伦士兵需要向兵部上缴至少13770两白银,这个数目相当于他们三个月的总工资。
这些索伦士兵每月拿着八旗军最低的工资,参与最多的战斗,却依旧不得不自掏腰包购买作战装备,最终成为了大清帝国的“老黄牛”。甚至在南方战场,连索伦的儿童都被消耗殆尽。最终,满清帝国与元朝一样,明知自己核心族群的珍贵,却又不愿分担族群的战争成本,最终导致了江山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