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才子刚猛
公元1369年,解缙出生在江西吉安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解开,曾经考中进士。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后邀请解开出仕,但被解开婉拒。解开解释说,他并不愿意当官,而是更希望开设书院,培养一批人才。朱元璋欣然接受了他的决定,认为这比担任官职更加重要。
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解缙从小就显现出过人的才华,年仅十八岁便考中乡试解元,紧接着,次年便顺利进入大明戊辰科三甲,成为进士。当朱元璋得知解缙是解开的儿子后,深感欣喜,亲自召见解缙并说道:“如今你是翰林学士了,表面上我们是君臣,实际上更像父子。以后有什么话,千万别藏着掖着,尽管说出来!”
这一番话标志着解缙成为了朱元璋的重点培养对象,只要没有犯下大错,未来定会光辉灿烂。然而,时值大明朝政动荡,胡惟庸案的爆发,使得朝廷形势异常复杂。解缙此时果然记住了朱元璋的教诲,一篇《太平十策》上奏给了朱元璋,核心思想直白明确:如果希望天下太平,就要谨慎使用手中的刀剑,这显然是在警告朱元璋。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读完后,微微点了点头,表示:“说得好!年轻人有胆量、有勇气,读书人果然不同。”然而,夸赞解缙过后,朱元璋依旧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依然决定严惩胡惟庸案中的相关人员。解缙有些困惑,但其他官员却都能看出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不回应解缙的言论,并不是因为他不认同,而是因为解缙刚刚进入官场,尚不知深浅,过于单纯,且未参与胡惟庸案的勾结,这样的“白莲花”若是惩罚,反倒容易显得自己不讲信用。
二、十年后再当官
十年后,解缙仍然坚持着当官的梦想,然而他仍然为别人写文章,替李善长辩解,并没有敢为自己正名。朱元璋很快看穿了这一切,他不表扬也不斥责,只是命人召见了解开。朱元璋感慨地拍了拍解开的肩膀:“你的儿子非常优秀,我很欣赏他,且他将来一定会有大作为。”
解开显然能理解其中的深意,立刻回应:“陟王您不必绕弯子,直说便是。”
朱元璋笑了笑,继续说道:“解缙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之人。我决定让你把他带回家,让他继续读书,学习历史,十年后再回来,我必定重用他。”
解缙依然不明所以,懵懂地回到了家中,而解开的脸上则有些愁色。他心里明白,朱元璋这番话里其实隐藏着两层意思。首先,解缙的早期崭露头角,挑战朱元璋的权威,的确是出于忠心,但他还太年轻、太单纯,不懂得官场的复杂。其次,朱元璋这番话其实是委婉的“退货通知”,暗示解缙不适合继续做官,而应该回家继续读书,保持低调,这样才有未来。朱元璋认为他并非真正的治国人才,若硬要继续从政,迟早会被权谋所累。
三、从“缙驰谒”到“好圣孙”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解缙赶忙赶到京城,欲为老皇帝送行。然而,内心深处,他还是不忘“十年之期”的承诺,心里怕新皇帝朱允炆会忘记自己,便主动上书,希望能够为大明效力。解缙的到来立即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有人建议重用他,也有人认为他过于轻率不成熟。朱允炆同样认为解缙虽有才,但缺乏实用之能,便作出了折中的决定:任命他为官,却被调到了偏远的河州。
四年后,解缙被调回京城,担任翰林院职务。此时,靖难之役已进行三年,朱棣通过姚广孝的策划,成功发动起义,攻入南京,解缙和两位朋友胡广、王艮都气愤填膺,准备奋力抗争。但谁知,解缙却背弃了自己的誓言,在投降朱棣后迅速成为其亲信。
因此,解缙成为了朱棣的重要谋士。后来,他还参与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并升任内阁首辅。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中,朱棣问解缙该选谁为太子。解缙毫不犹豫地表示:“朱高炽,仁爱之人……”而当朱棣疑虑时,解缙补充道:“好圣孙。”这一番话让朱棣满意,解缙因此成为了历史的关键人物之一。
四、解缙之死
然而,解缙的命运依然充满波折。朱高煦虽非太子,却因靖难之役立下赫赫战功,实际地位不容忽视。解缙发现朱高煦竟与太子平起平坐,心中愤怒,便在汇报工作时将此事告知朱棣,期望引起其重视。但朱棣的回应却是平静的:“知道了。”此时,解缙茫然不解。
朱高煦得知后,开始怀疑解缙有不臣之心,并向朱棣进言。朱棣默许了这一点,发布了诏令,将解缙远调广西。解缙心中困惑不解,为何自己会遭遇如此待遇。其实,朱棣对解缙的不满来自于解缙太过直言,轻视了太子的尊严,尤其是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的忠诚不得不被朱棣视为珍贵的依赖。
至永乐八年,朱棣北征漠北,解缙趁机欲见太子,但由于规矩无法见面,朱高煦一举揭发了此事。最终,解缙因这一事件遭到严厉惩罚。永乐十五年,解缙被锦衣卫指挥纪纲以冰天雪地的残酷方式处死,令人唏嘘。朱棣对此没有过多反应,似乎默认了这一切。解缙这位大明最杰出的才子,至死仍然不知自己死因,成为了历史中的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