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世纪的中原大地,上演着一场场热血沸腾的战争大戏。你可能不知道,当时有一位边疆悍将,单凭一腔豪情和几把好武艺,把中原王朝搅得风生水起。他叫金兀术,是金朝历史上最让对手头疼、让兄弟仰慕、让世人争议的传奇人物。很多人只记得他和岳飞“你追我赶”的故事,可他的人生远比“抗金名将”的字眼复杂,也远比你想的热闹。为什么总是有争议?金兀术到底做对了什么,又错在了哪儿?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层层揭开这位历史铁血硬汉的真相。
一提起金兀术和岳飞,历史小本本上总是一对死磕快意恩仇的敌人。宋朝老百姓恨他破家灭国,金朝百姓却把他当心头宝将军。同一个人,却有两副面孔,站在金兀术的处境,看见的是家国大业;从岳飞的战马鞍桥往下瞧,就是铁蹄蹂躏的仇人。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敌寇。问题是,金兀术到底只会打仗还是也有头脑?他赢得了多少人的尊重,又踩着多少人的痛苦前进?这些故事,远不止“追宋高宗到海边”这么简单。接下来的事,恐怕比电视剧还精彩,结局也没那么容易猜。
要弄懂金兀术,得从他的家底说起。他爸完颜阿骨打,可不是一般人。小时候就力大如牛,一巴掌能把门板拍歪。这样一个英雄,带出来的儿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女真人从小生活在辽阔草原,骑马射箭跟喝水一样熟练。金兀术排行老四,小小年纪就天天耳濡目染哥哥叔叔们上阵厮杀,谁要是不会骑射都不好意思出门。
女真人跟宋朝不太一样。宋朝看重长子继承,讲究文官出身,偏偏金朝讲究能者上。没有背景拼实力。金兀术小时候就在战火中长大,打不死压不垮。年纪轻轻就跟着叔叔哥哥们混上了战场,一战成名。那时候金兀术真不怕血腥,第一次上战场就冲锋在前,搞得连他老爸阿骨打都咂舌:“这小子有点东西!”金兀术打胜仗成了家常便饭,很快军中流传:“阿骨打有四子,谁也别小看老四!”
但这位金兀术,和有些好当官的兄弟不同,他不爱玩权谋,就喜欢带兵冲在前线。当金朝反辽决战,哥哥们都上了前线,他心里可是急得发痒——自己啥时候才能杀个痛快?终于等到机会,他凭一手骑射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从此南征北战,谁拦他谁倒霉。
后来的故事大家或许听过,北宋灭亡,高官贵族哭天喊地,只有赵构这条漏网之鱼逃了出去,躲过了金军的刀光剑影,硬是在南方“苟延残喘”建了个小朝廷叫南宋。金兀术对宋康王赵构咬牙切齿,下定决心:“非把你抓住不可!”金兀术紧咬高宗一路从河北追杀到海边,轰动一时。但金军也有短板,打水仗哪有南宋水手行家里手,眼见着赵构上了战船飘然而去,金兀术气得恨不得把大海喝干。
普通百姓对这个故事也是议论纷纷。金人那头认为自家出了位战神,宋朝这头却咒他千刀万剐。有人说,宋高宗能在金兀术手下死里逃生,是主公命大;但也有人说,这本事得归功于南方水师,不服不行。不管怎么讲,金兀术的本事,是打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有句话叫“大势已去”,南宋建立后,金朝虽多次大举南侵,却没能一鼓作气吃下宋人。无论金兀术怎么煞费苦心、倾力追杀,赵构都化险为夷,南宋顶住了第一波打击,还接连诞生了几个狠角色,比如韩世忠、岳飞。金兀术南下,每次都快要拿下新皇,最后总差一步。“天不帮我!”金兀术虽勇猛,却遇到南宋水师与名将联合防御,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
看上去,两国仗打成了拉锯,不死不活。金朝虽然赢了几场大仗,却没真能让南宋服气。而宋人则对金兵恨之入骨,坊间流传各路段子,把金兀术说得贼狠贼坏。有人甚至调侃:“若不是金兀术,南宋还能太平几十年。”事实上,双方都不轻松。金朝因为连年征战,国内也被拖得人困马乏。金兀术还被委以托孤大任,要辅佐新皇帝。可惜他只爱带兵、不爱搞权术,政治上的角逐他真心没兴趣。
正当外界觉得南北暂时安稳时,其实暗流涌动。宋高宗底下出了一个名将岳飞,人送外号“岳家军”,打起仗来金军都头疼。还有韩世忠的水师,让金兀术这个“旱鸭子”犯了难。战场外的文官们也没闲着,不停喊话“和谈”、“抗金”,两边舆论场气氛一度胶着。金兀术表面上退兵,心里却一直没死心:早晚要再下江南!
谁能想到,原以为已经板上钉钉的格局,居然来了一个大反转。金朝内部也开始出现了矛盾。皇权更替、内斗加剧,金兀术本来以为只要带兵就能成事儿,结果发现,天下不是只靠武力。朝堂上,有人喊打,有人要休养生息,各种阴谋阳谋搅成一锅粥。金兀术夹在其中,既不善于结党营私,也懒得为自己争位置。
这时候,历史尘埃中冒出一个让人后背发凉的事实——金兀术虽然身经百战,军事上让人膜拜,可始终没被父亲阿骨打考虑过立为太子。为啥?老话说得好,“不爱江山爱马疆。”金兀术性格太直、太豪爽,也太纯粹。你让他做战神没二话,让他管天下百官?他宁愿回马场摔打一架。反而是那些手腕机巧、会玩权术的亲兄弟,成了最后的赢家。
可金兀术在军中威望太高,无论怎么换皇帝,他都得当托孤大臣、辅国大将,天天教新皇练兵打仗,带出了好几代金国新秀。偏偏,他这个兵王还真敬重对手。曾经和宋名将交手,有大臣自刎殉国,金兀术命人把尸体厚葬,还带头祭拜。敌我之间,虽兵刃相见,心里却相互佩服。这一笔,后来人谁看都忍不住点个赞。
伏笔也收割得漂亮:为什么金兀术一生功绩显赫,却偏偏没能走上最高权力?历史常常在这里掉头,谁更会做人、谁更懂妥协,谁的后代才能站到最后。金兀术输的不是本事,是规则。
到了后期,金宋双方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暗礁密布。名将接连离世,金朝新皇帝逐步上台,却无力组织大规模南征大业。老对手南宋渐渐稳住脚跟,又在江南自成一体,两边开始打起了小算盘:金兀术盼着再有一场大战拼个痛快,可金朝朝堂却怕消耗太大、国力不支,内部分歧比宋朝还激烈。
历史进到这里,大家都不容易。金兀术还在兴致勃勃地教新人带兵练兵,有人却悄悄剪他的羽翼。外敌之灾没解决,内乱却成了更大危机。金朝的统治阶层对打仗越来越消极,冷眼旁观的人越来越多。相比之下,南宋那头也不是铁板一块,文臣武将勾心斗角,岳飞死后,抗金情绪大减。
正当大家以为能苟且偷生时,一道道意外的阻碍横亘在所有人面前。老一辈英雄慢慢退出舞台,新一代没了拼杀意志;经济、民心、粮草也在消耗,战争已经没有前些年那么“刺激”了。金兀术看着江山,心里明白,凭一腔孤勇谁也救不了天下。他的理想与现实渐行渐远,金兀术的结局,也在这大时代的浪潮下逐渐走向尾声。双方分歧越来越大,和谈与坚守各有所往,再也谈不上谁能彻底赢谁。从此,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只有互相敬仰与彼此警醒。
有人说金兀术是草原上的鹰,“一心只抓猎物不管家里的窝。”他的厉害在于带兵,不在于当皇帝。那些看似风风火火的大胜仗,说到底也没能改变南宋苟延残喘的老局面。有人夸金兀术主战果决,没心计,结果正是这种“单纯”,让他一辈子也没人真当他可以做皇帝。讲真,做大将挺好做,做个皇帝难度直线上升,权谋、平衡、用人、处理家事,谁都没法靠武力瞪下来。你说你不爱搞政事,别人巴不得你一辈子当打工皇帝呢!
反过来看,历史人物被我们一大票人用“正邪忠奸”来衡量,真的公平吗?说金兀术是“敌人中的英雄”,咱们说着痛快,实际上他也是按照家族、本民族认知做好了每一步。这就像打工人的工作KPI,分配到什么位子就发挥本事,甭管最后到底“配不配”拥立为主。不得不说,他能敬重宋朝死节将士、甚至下令厚葬并祭拜,放在今天职场上也是口碑担当。只可惜,有勇有谋不等于有江山,有本事不等于能翻盘。
真要总结一句,金兀术本事大,正因为太单纯,只能做将军,不适合做皇帝。说“忠心耿耿带兵一世”的人很多,说做老板的,凤毛麟角。这种结局,要说美满,也挺讽刺。总有那么点“明明有资格入主江山,却偏偏停留在阵前鼓角”的遗憾。
说到底,你觉得金兀术到底是“战神榜一”,还是“权力门外汉”?有的人说,专心带兵就够了,别什么都做好,要权力是自找苦吃;可有的人觉得,有本事不去争江山简直是暴殄天物,难道名将一辈子必须无怨无悔给皇帝打工吗?你怎么看待金兀术这样的历史英雄,是替体制做嫁衣,还是错过了属于自己的高光?评论区手多的来说说,你们站哪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