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去世不久后,他的儿子常茂便选择了服毒自尽,这一举动让朱元璋痛心疾首。发生在1391年广西龙州的动乱,更是让朱元璋焦虑不安。常遇春的死给了朱元璋极大的打击,而他最为看重的战将常遇春之子常茂的突然去世,更让朱元璋不禁心情沉重。在接到消息后,朱元璋痛苦不已,决定为常茂举行国公级别的安葬礼仪。然而,随着常茂之死的传闻扩散开来,一些不堪的谣言也随之而来。有人说常茂并未真正死去,朱元璋闻讯后愤怒至极,立即派杨文与韩观前去调查此事,务必找到常茂的尸体。三个月后,两人回报称未发现任何诈死的痕迹,但广西一带的谣言仍旧不断。
时至上世纪初,《恭城县志》开始记载常茂诈死后隐居于桂林的版本,甚至直到今天,常家村依旧被认为是常茂后裔的居住地。这一切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常茂选择了这样的极端手段?他与朱元璋之间究竟有怎样复杂的关系?常茂又是如何成功欺骗了朱元璋这位经验丰富的皇帝?
回顾常遇春与朱元璋之间的深厚情谊,或许可以揭开其中的谜团。洪武二年,朱元璋为功臣们封爵,并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同时,他让仅有14岁的常茂晋升为郑国公,这位年轻的常茂因此与徐达、李善长等人并列,成为了六大公爵之一。朱元璋对常茂寄予厚望,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常遇春的恩情,更是想通过这一举措来巩固太子朱标的地位。然而,常茂并未能如朱元璋所期望的那样继承父亲的雄风。权力的诱惑使得他开始迷失方向,整日沉浸在享乐与美景之中,而非专心习武。于是,朱元璋决定让常茂随汤和伐蜀,希望他能够有所建树,然而常茂在战场上毫无建树。朱元璋不得不再次将他调往冯胜的北伐队伍,结果常茂依旧表现平平,远远不如其他将门子弟。
随着时间的推移,常茂的无能愈加显现,甚至连徐辉祖、邓铭等后起之秀也令他相形见绌,李景隆的表现稍逊于常茂,却仍能让他感到自愧不如。这个局面让朱元璋多次在朝堂上皱眉,面对常茂的种种缺陷,朝臣们也无言以对。常茂的无能让他渐渐成为其他功臣子弟的笑柄。在一次军营中,徐辉祖调侃常茂,常茂无言以对。渐渐地,常茂成了朱元璋的心病,朱元璋既爱护又失望,既想栽培却又不得不防备这个年轻的郑国公。常茂究竟能否挣脱“无能”标签,赢得朱元璋的信任,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到了1381年,朱元璋安排常茂随沐英南征云南,本是他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然而常茂却因其高于沐英的爵位而屡屡不服管教,态度傲慢,使得他失去了许多机会。这让朱元璋大为震怒,虽然气愤,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常茂,决定再次派他随冯胜北征。可悲的是,常茂在一次宴会上发生误会,错误地认为敌方首领纳哈出要逃跑,便拔剑相向,破坏了和谈的进程。冯胜不得不告发他,朱元璋听后愤怒拍桌,心灰意冷。
在被调往广西龙州前,常茂因举报冯胜而一度得到朱元璋的支持,尽管他也帮助朱元璋铲除了贪官污吏。但当常茂前往龙州时,依旧未能改正他的荒唐行径。他对当地土官赵贴坚的妻子黄氏动了心,并将其纳为妾事,甚至看上了她的女儿。这一举动激怒了赵家,赵贴坚的侄子赵宗寿更是联系其他土司准备起义。这场“感情风波”搅动了龙州局势,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召回常茂。常茂得知消息后,心生恐惧,这一回京之行似乎充满危险,让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也让朱元璋对功臣子弟的政策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
常茂在被召回途中,传来了他死讯的消息,年仅35岁的常茂选择了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消息让朱元璋痛心疾首,尽管对常茂失望,然而他从未想过要夺走常茂的性命,反而命礼部官员按国公级别为常茂安葬。然而,常茂诈死的谣言却迅速传播开来,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立即下令彻查此事,但无论是常茂是否隐居在恭城的常家村,还是他逃亡海外,这些说法都没有确凿的证据。
无论常茂的最终结局如何,他的死都成为了朱元璋心中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这一事件也让人深刻认识到,功臣子弟在新朝廷中的尴尬地位,他们虽然继承了父辈的荣光,但未必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常茂的荒唐行为为后人敲响了警钟:仅凭父辈的功业难以在新兴的时代中立足,只有真正的才能和努力,才能获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