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7年4月,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收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周恩来同志遭遇刺杀,一行25人中死伤惨重,周恩来本人仅有4人逃脱生天。这一消息如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党中央的愤怒,毛主席特别召来了保卫科科长谢滋群,并严令道:
“无论采取什么手段,务必尽快破案,查明凶手,替那些英勇牺牲的同志们复仇!”
谢滋群毫不犹豫地立正行礼,随即投入了对案件的紧急调查。那么,这一事件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是谁试图刺杀周总理?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周总理又是如何成功化险为夷的呢?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就得从周总理此行的目的谈起。
1937年4月,距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不久,国内的局势发生了剧变。从原先的“攘外必先安内”,转变为国共两党共同抗日,因此,国共两党必须坐下来商讨合作事宜,周总理的此行正是为了这一目的。
作为全权代表,周总理肩负重大使命。在出发前,中央做了充分准备,包括如何化解两党争端、具体的合作流程、舆论引导等细节,周总理的安全问题也是重中之重。为了确保周总理顺利抵达西安,党中央特别派出了特务机构调查行程路线,经过一周的严密排查,最终递交了一份报告,内容大致如下:
“从边区到西安,沿途几乎全是由张学良指挥的东北军,张学良与我党关系密切且可信,蒋介石已答应抗日,因此周副主席此行不应有危险。”
这一判断得到了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认同,但毛主席依然心存疑虑,叮嘱周总理不要过于依赖他人的善意,应多做准备。周总理对此深感认可,并特地安排了一个由22名经验丰富的战士组成的加强排,陪同自己以及张云逸和孔石泉两位将军前往西安。
这些战士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为了防止出现任何意外,保卫科还安排了两辆卡车与周总理的车队同行,以便混淆敌人的视线。此外,为防止内部出现叛徒,整个行动的时间、地点、路线等细节都在出发前半小时才做最终决定,确保一切安排周密无误。由此可见,党中央对周总理的安全以及此次合作会议的重要性高度重视。
所有安排就绪后,1937年4月24日清晨7点左右,周总理的车队正式出发。通过抽签,周总理选择了第三辆卡车,而前两辆车则提前了30分钟出发。一路上,周总理与随行战士们有说有笑,一些年轻的战士兴奋地向周总理表达感谢:
“首长别看我年纪小,打仗也已经四五年了,但今天是我第一次坐这四个轮子的汽车,真是借了您的光!”
听到这话,周总理忍不住笑了出来,战士们围绕着他问了许多问题,比如汽车如何不吃饭还能跑得那么快,开车时能不能开枪打得准等等。周总理耐心地为他们解答,车内时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
然而,当车队行进至劳山附近时,局势突变。卡车司机注意到前方的山谷中出现了异动,于是伸头仔细观察了一番,确认无误后才驶入了山谷。进入山谷后,昏暗的光线和紧张的气氛让车内的每个人都心生警觉,战士们紧紧握住武器,随时准备反击。
过了十分钟,车队终于驶出了山谷,大家松了口气。此时,左侧是一片芦苇荡,右侧是一片小树林。正当大家准备放松时,一名年轻战士忽然擦了擦额头的汗,调侃道:“吓死我了,差点以为要上方谷了,幸好是虚惊一场——”
话还没说完,他话音未落,胸口便传来剧痛,一颗子弹穿透了他的心脏!
“敌袭!是敌袭!保护好首长!”张云逸将军怒吼道。随即,车内的所有战士进入了战斗状态,枪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战士们毫不犹豫地开始反击,子弹如雨点般飞向两侧。
“哒哒哒,哒哒哒”——枪声震耳欲聋,驾驶员顿时手忙脚乱。周总理迅速意识到情况危急,喊道:“别停下!加速冲过去!”
驾驶员听从指令,全速行驶,试图甩掉敌人。随着枪声逐渐远去,车队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意外再次发生。前方突然出现一个深沟,驾驶员没能及时刹车,整辆卡车猛地冲进了沟里,车子侧翻,车内的人被甩得东倒西歪。
“敌人又来了!”战士们纷纷跳出车外,寻找到掩体。周总理冷静地指挥:“快,离开车子,向前方撤!利用卡车作为掩体!”
就在此时,驾驶员因受重伤未能逃生,最终在车祸中被流弹击中牺牲。车队中的25人中已经有两名牺牲,形势比预料中更为严峻。
此时,周总理一行人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固守待援,向劳山的通讯员求救;二是奋力突围,争取在敌人的攻势中反击。分析当前局势,大家认为选择固守待援最为合适——劳山通讯站离此处很近,通讯员应该能及时向张学良部请求援助,援兵若不超过二十分钟便能赶到。
众人商议后,决定坚守等待增援。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援兵却迟迟未到。
情况变得异常紧张,周总理和战士们心中充满了疑惑,劳山方向是否未听到枪声,或者是他们也遭到了敌人的袭击?
经调查得知,劳山的通讯员早已察觉异常,第一时间向张学良部打去电话,但始终无法接通,直到此时才发现电话线被切断了!无奈之下,通讯员只得向延安总部求救,中央警卫团团长黄霖火速带队出发,可由于路途遥远且道路崎岖,增援的时机被耽误。
周总理一行人的处境变得更加危险。在激烈的反击中,已经有七名战士牺牲,剩下的人也都身受重伤。情势如此严峻,张云逸将军决定让周总理和陈友才迅速撤离,以便其他人掩护。陈友才坚决表示:“你们走,我来掩护!”周总理泪眼婆娑,不愿离开,最终与张云逸、孔石泉共同撤离。
在撤离过程中,周总理等人遇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终于得以顺利到达三十里铺附近,随后与增援的黄霖团汇合。尽管战士们心情稍有缓解,但周总理的一个问题却让黄霖面色沉重——“陈友才、陈国桥他们呢?”
黄霖低头沉默,终于道出真相:“那边我们已去过,二十二人已牺牲大半,陈友才和陈国桥也都没能生还……”
得知消息后,周总理痛苦万分,眼中闪烁着泪光。而此时,所有人心中也都涌现出一个问题:凶手到底是谁?谁会对周总理下如此狠毒的手?
经过保卫科长谢滋群的调查,真相终于揭开。通过对现场的细致勘查,谢滋群发现,牺牲战士的通讯密码本并未丢失,而土匪则完全忽视了这一重要物品,这使得最初的嫌疑被排除。
最终,案件的真相浮出水面,凶手竟然是土匪!一场针对周总理的刺杀,背后竟然是一群土匪的贪婪与仇恨,最终,随着几名匪首的伏法,案件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