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底,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晋冀鲁豫军区一纵终于在刘邓首长的多次催促下,踏上了归建的征程。然而,这次率队南下的并不是司令员杨得志,也非副司令员曾思玉,而是政委苏振华。临战之际,带队的竟然是政委而非军事干部,难免让人感到困惑。
这一切的背后,是聂帅的不愿放人,尽管朱总司令几次劝说,杨得志和曾思玉还是被留在了晋察冀战区。若发生在国民党阵营中,恐怕会引起不小的风波,也可能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但令人意外的是,刘邓首长并没有对此提出异议,杨得志和曾思玉的调动并未影响一纵的指挥,反而让晋察冀的力量得到加强。可以说,这一变动一方面成就了两支野战军的壮大,另一方面也极大提升了整体作战能力。
一、晋冀鲁豫部队为何驻扎在晋察冀?
晋冀鲁豫一纵成立于1945年10月,是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改编而来。刚刚成立不久,便接到了前往东北的命令。1945年11月4日,中央指示中明确指出:“蒋介石决心争夺东北,预计将派遣多个军队进驻此地,因此我们必须迅速调动有力的兵团前往支援。”其中的“杨苏纵队”即指杨得志与苏振华所率领的一纵。
然而,在出发前夕,国民党军队已开始进攻邯郸地区,为了确保根据地安全,一纵被迫留下来阻敌。经过一番激战后,尽管成功保卫了根据地,一纵依然未能顺利前往东北。就在他们行至河北蓟县时,国民党通过美军协助已占领了营口、葫芦岛,且山海关、锦州的战斗也使得出关的陆路被截断。因此,一纵决定暂时留在晋察冀,并参与承德和张家口的保卫战。与此同时,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刘邓考虑到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安全,开始多次请求一纵南下支援。
然而,聂帅对于部队的调动产生了顾虑,尤其不愿放走杨得志和曾思玉。最终,在朱老总的调解下,政委苏振华被指派带领一纵南下。这一决策背后是由于晋察冀急需军事干部,形势严峻,急需战斗力更强的指挥员来提升战局。
二、晋察冀急缺军事干部,战绩未如人意
晋察冀曾是抗战时期的模范根据地,掌握的区域和武装力量在全军中居于领先地位。然而,到了1947年,局势却发生了剧变。周总理在总结时将晋察冀的战绩排在了各大解放区的末位,尽管他们歼灭了14.4万敌军,但其中只有6万是正规部队,剩余的主要是地方武装。这意味着晋察冀的战斗大多是消耗战,并未展现出足够的战略突破。
晋察冀的战绩不佳,并非缺乏英勇的指挥员,而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军事干部。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面对敌军不断的攻势,士气一度低迷,急需一位有资历、有能力的军事将领来扭转局面。尽管有邓华、黄上将等人才,但这些骨干大多调往东北,剩下的高级指挥员都面临着严重的人员不足问题。最终,杨得志被视为最合适的人选,聂帅也深知其不可或缺,因此极力保留。
朱老总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多次劝说聂帅让杨得志和曾思玉留下,并提出了可行的调整方案。最终,聂帅同意重新调整领导班子,杨得志被任命为野战军司令员,曾思玉为纵队司令员,这一调整有效增强了晋察冀的作战能力。
三、兵将分离,反而成就两大野战军
通常情况下,指挥官更换或调动往往会造成部队的不适应,甚至引发内部矛盾,但在这次调整中,情况却出奇的顺利。朱老总的决策确保了两支野战军的顺利重组,甚至使得两支部队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晋察冀野战军重新组建后,杨得志带领队伍接连取得清风店和石家庄战役的胜利,成功遏制住了敌人的攻势,渐渐掌握了主动权。
而苏振华带领的晋冀鲁豫一纵回到原驻地后,与杨勇的七纵合并,形成了新的强大战力。杨勇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且部队成员相对熟悉,二者合并后,形成了强大的作战合力,成为刘邓麾下最为重要的主力部队。
总的来说,尽管杨得志和曾思玉未能随队南下,但这一调整恰恰给晋察冀与晋冀鲁豫军区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通过这些调整,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得到提升,两支野战军也在新的指挥体系下迎来了更好的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