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盛夏的酷暑中,罗布泊这个被誉为“地球之耳”和“死亡之海”的神秘之地,阳光毫不留情地照射下来,地表温度逼近60度以上。罗布泊的广袤荒凉中,几乎没有任何生机,只有酷热与寂静。
6月11日清晨,探险家余纯顺在一顿肉粥之后,背起沉重的行囊,与上海电视台摄制组的伙伴们告别,豪气干云地说了一句:“咱们前进桥见。” 话音未落,他便大步走向罗布泊深处。没有人预料到,这将是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餐,也是他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此后,余纯顺没有按时出现在约定的汇合点。搜救队的直升机在罗布泊湖心发现了他的尸体。这个被誉为“徒步中国第一人”和“当代徐霞客”的勇者,竟然会在罗布泊这片死亡之地陨落。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最终的悲剧?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究竟经历了什么?
1996年5月13日,余纯顺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自己即将踏上丝绸之路考察之旅,计划穿越罗布泊和横穿六大沙漠,并介绍了上海电视台的摄制组将随行纪录他的探险历程。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他从上海乘火车前往新疆,并受到了库尔勒当地朋友们的热情接待。
然而,当地人得知他计划在6月徒步穿越罗布泊时,大家都震惊不已,因为6月至8月是罗布泊最炎热的时节,气温常常达到六、七十度。当地人劝他等到九、十月份再出发。但余纯顺拒绝了,他们的劝告,他坚定地表示,自己已经安排好其他的穿越计划,且与摄制组的时间早已确定,不容更改。凭借多年的探险经历和夏季适应能力,他坚信能够安全穿越罗布泊。
在摄制组到达之前,余纯顺决定先行徒步走一段,以适应环境并调整状态,为即将到来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穿越做准备。5月31日,他遭遇了一场强烈的沙尘暴,凭借丰富的经验,他成功应对并顺利返回。经历了这次考验后,他更加充满自信,坚信自己能够成功穿越罗布泊。
摄制组到达新疆后,面对当地人对他冒险计划的担忧,编导宋继昌等人一再劝说他修改计划,但余纯顺依旧决心如初,答应将穿越时间缩短至5天,并表示尽量靠近摄制车,不离得太远。随行的沙漠车、充足的水和食物、资深导游等都已准备妥当。6月6日,摄制组为余纯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出发仪式,大家送上祝福和美酒,余纯顺感慨万分,承诺一定成功完成这次挑战。
随着出发的日子临近,大家才真正体会到这趟旅程的艰难。炙热的太阳像个火球悬在头顶,地面炙烤着大地,几乎让人感到即将被烤干。然而,余纯顺依旧以饱满的热情和轻松的心态,踏上了征程。
6月8日,团队到达罗布泊西岸的第三号营地时,余纯顺决定不再跟随摄制车,而是选择继续独自徒步穿越罗布泊。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大家纷纷表示反对,但余纯顺坚持认为,只有独立徒步,纪录片的真实性才能得到保留。
10日早上,余纯顺与导游商定了徒步路线,决定从楼兰出发,经罗布泊,最后在前进桥与摄制组会合。为了给他提供补给,摄制组在沿途埋下了水和干粮,并用沙土和塑料袋标记,确保他能够顺利完成。
6月11日清晨,余纯顺吃完肉粥,背上包袱准备出发,包里装满了必需的装备,包括帐篷、防潮垫、睡袋等,还特别携带了朋友赠送的西洋参。9点钟,余纯顺与大家告别时,赵子允一再叮嘱,他则笑着合十双手,既像是在感谢大家的关心,也像是为自己祈福:“我一定会成功,一定要成功。”
告别之后,摄制组按计划返回前进桥。烈日下的沙漠,酷热难耐,他们稍作停留,直至中午。无论如何,宋继昌始终无法释怀对余纯顺的担忧,最终决定下午去追赶他。到了下午4点25分,摄制组追上了余纯顺,此时他已行走了33公里,距离下一个补给点不到3公里。
见到迎接他的朋友们,余纯顺情绪激动,笑容灿烂,他告诉大家,自己一路走来没有停歇,一定能够顺利穿越罗布泊。虽然大家劝他上车休息,他却坚持拒绝:“徒步行走不能掺假。” 他自信满满地挥手告别,语气轻松:“咱们前进桥见!”随后,大家目送他远去,直到他的身影与沙漠合为一体。
没想到几个小时后,这个充满活力和自信的男人,就在这片荒漠中失去了生命。“咱们前进桥见”成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话语。
6月12日,沙尘暴突袭大漠,四周笼罩在一片昏黄中。余纯顺的失踪令摄制组成员焦急万分。13日,约定的会合时间过去了,他依然未能到达。众人分头寻找,但始终没有余纯顺的踪迹。17日,直升机在楼兰一带搜索时依旧未能找到他。直到18日,搜索范围扩大到罗布泊湖心,搜救人员发现了他那顶蓝色的帐篷。
接近帐篷时,大家心中充满期待,然而帐篷一角坍塌,周围空无一人。帐篷里弥漫着一股恶臭,余纯顺的尸体全身赤裸,面部已无法辨认,唯一能认出的便是他那浓密的胡须,像被水浸泡过般湿漉漉地贴在下巴上。
在经过法医鉴定后,大家得知余纯顺的胃内早已空空如也,身上没有水和食物,表明他在生命最后时刻已无法继续支撑。这位经验丰富、准备充分的探险家,究竟是怎样在这片荒野中丧命的呢?
此时,人们意识到,余纯顺可能在途中偏离了原定路线,而死亡的原因正是在于判断方向的失误。他所带的GPS设备,余纯顺却从未使用过,这也许是他错过生还的唯一机会。
余纯顺的遗体被安葬在罗布泊的荒原上,他的墓碑矗立在这片死亡的土地上,成为他与那位同样从上海出发的彭加木科学家的共同纪念。两位英雄,隔湖相望,长眠于此。余纯顺虽然未能完成自己的壮丽事业,但他那份勇气、坚韧以及对探险精神的坚持,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他以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探险并非盲目的冒险,而是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智慧的结合。只有充足的准备、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知识,才能确保在无尽的沙漠中,走得更远,走得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