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00多年前,李鸿章曾告诫后人:倘若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日本
创始人
2025-09-08 14:34:31
0

1895年3月14日,正值甲午战争失利后的第二年,李鸿章受命携慈禧太后的“懿旨”——即“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赴日本马关进行谈判。此次使命的核心是与日本就战后事宜进行磋商。作为清朝的“联日派”领袖,李鸿章在外交方面始终秉持着“外须和戎”的方针,主张通过妥协与让步来应对列强,因此这次赴日,他仍打算凭借自己的外交理念与日本展开谈判。

然而,李鸿章显然低估了日本的野心。日本在谈判中提出了许多苛刻条件,要求清朝割让大沽口、天津、山海关等重要战略要地,并赔偿所谓的“战争损失”三亿两白银。李鸿章深知一旦答应这些要求,不仅会遭到国内舆论的激烈反弹,甚至可能遭到全国民众的唾骂,因此他始终无法做出回应。然而,日本的“激进派”为了迫使李鸿章屈服,甚至派人暗杀他。虽然暗杀未能成功,李鸿章却在事件中受伤,差点丧命。

枪击事件发生后,日本为了挽回国际形象,适当降低了赔款要求。深感恐惧的李鸿章,再也无法坚持自己的立场,最终在日本人准备好的《马关条约》上签字。签约后的李鸿章曾感叹:“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是无法喂饱的,和中国必有一战,要想中国没有后患,必须先灭其国!”这一番话不仅揭示了他对日本野心的深刻认知,也暴露了他内心的深深悔恨。虽然他的话语中透着决绝,但也太过迟到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鸿章的悔悟已经无济于事。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清朝的日益衰败成为了日本的主要目标。早在1870年左右,日本便已悄然开始侵略台湾和琉球。1870年10月,日本派遣使者要求清朝与其共享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而清朝对此予以拒绝。于是,日本使者转向李鸿章寻求支持,在经过一番利诱后,李鸿章向朝廷上书,提出将日本视为对抗西方列强的外援。

在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朝与日本签署了《中日修好通商条约》,并在条约中明确提出:“两国既经通好,自必互相关切。若他国偶有不公及轻藐之事,一经知照,必须彼此相助。”李鸿章此举无疑反映了他对外采取妥协立场的基本外交理念——总是选择与强者结盟,期望以此换取中国的相对安全。

但李鸿章的妥协策略,尤其是在面对日本日益膨胀的野心时,显得愈加失当。1874年,日本开始侵略台湾,而李鸿章仍未认识到日本的真正意图。面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他选择了继续妥协,并向清朝上报称,若中日开战,列强可能会趁机加大对中国的侵略力度。因此,他主张通过与日本和解,确保中日之间的和平共处。然而,李鸿章的这种思维方式显然忽视了日本的扩张计划。随后,在日本占领台湾的过程中,李鸿章不仅没有采取反制措施,反而建议开门赔款。

随后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依旧坚持他一贯的妥协立场,甚至在冯子材大捷之后,他提议“乘胜即收”,这种畏敌如虎的态度最终将中国的胜利成果拱手送给了法国。与此类似,李鸿章还在1885年与法国签署了《中法新约》,使法国在中国南部获得了投资和修建铁路的特权,进一步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李鸿章对日本的战略看法,源于他认为日本在地理上与中国相邻且较为强大,因此,他认为与日本保持良好关系,有助于防止日本与西方列强联手,进一步加剧对中国的侵略。然而,他忽视了日本本身对华侵略的野心。1874年和1879年,日本先后侵略台湾和吞并琉球,进一步暴露了其扩张的战略意图,但李鸿章依旧选择姑息,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日本吞并琉球的行为,他只是提出了外交抗议,而没有实际行动。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李鸿章对日本的态度逐渐变得更加警觉,他开始认识到日本的威胁。但即便如此,他仍坚持依赖外交手段,希望通过与俄国结盟来平衡日本的扩张。1896年,李鸿章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试图通过与俄国的合作,来抗衡日渐强大的日本。然而,这一外交手段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为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扩张提供了便利。

李鸿章一生的外交策略以妥协为主,尤其是在面对列强时,他总是采取让步的态度。在甲午战争后,李鸿章也曾深感后悔,认为自己依赖外力的做法是错误的。然而,这一切已为时过晚,战败和屈辱的签约,使得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李鸿章曾在一封奏折中对朝廷提出,自己已逐渐认识到日本的威胁,但他始终没有采取足够强硬的立场。即便在面对日本日益扩张的现实时,李鸿章依旧幻想通过外交手段来保持中国的安全。然而,历史最终证明,他的策略并未能有效遏制日本的侵略步伐。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李鸿章意识到,日本的野心已远远超出了他曾经设想的范围。而在签订《马关条约》后,日本不仅取得了大量中国领土,还迫使清政府支付巨额赔款,成为战争的最大获利者。李鸿章此时终于彻底明白,日本的扩张不可能因妥协而止步。

不久后,李鸿章把希望寄托于沙俄,期望借助俄国的力量迫使日本归还已占领的领土。然而,俄国的干涉并非出于正义,而是为了扩大其在远东的影响力。通过与沙俄签署《中俄密约》,李鸿章不仅未能阻止日本的扩张,反而为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占领铺平了道路。

李鸿章的外交策略最终证明是失败的。在甲午战争后的几十年里,李鸿章无数次选择了妥协,而中国的利益却一再遭受侵害。他的“以夷制夷”政策最终以清朝的灭亡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为结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霍... 封狼居胥,这位一代猛将,纵使英勇无敌,最终却未能抵挡命运的捉弄,英年早逝。霍去病的整个人生,几乎是为...
原创 曾... 曾国藩的三大错误:智慧与警醒 曾国藩,清朝末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以其过人的政治眼光和深邃...
原创 非... 在大航海时代的兴起后,非洲迅速成为了欧洲殖民者争夺的焦点之一。作为通往好望角和进一步通向东方的关键中...
原创 赵... “干得好啊!干得好啊!” 在昏暗的屋子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对着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发出了这样的叫喊...
盐湖区博物馆馆藏精品(一百二十... 自古以来,金银玉石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内涵。黄金璀璨代表尊贵,白银温润寓意纯洁...
原创 中...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受欢迎程度不言而喻。当地人甚至称中国企业为“大救星”,表示:“任何时候我都愿意为中国...
原创 梁...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期间,彭总做了一件特别的事情。 不仅如此,在给38军发电报时,他用了“万岁”这样...
原创 1... 1991年末,苏联这座屹立近七十年的红色巨擘骤然崩塌,不仅重塑了全球地缘政治版图,还遗留下一笔高达1...
原创 志... 作者:武陟东旭 “师长,彭总是不是发昏了?” 1950年11月5日,39军115师的师长王良太接到...
原创 清... 在晚清的盛世京城中,隐藏着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秘密。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城市背后,究竟掩藏着怎样的官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