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役是第27军历史上最为重要且令人铭记的一章。这场殊死搏斗,尤其对于军长聂凤智而言,更是一次深刻的指挥经历。回顾1949年5月12日,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主力成功突破了上海外围的防线,聂凤智指挥的第27军依靠沪杭铁路迅速推进,陆续突破了嘉兴、松江等战略要地。到了5月24日,第27军与其他兄弟部队通力协作,成功完成了对上海市区的包围圈。
同日下午,第79师展开了猛烈进攻。吴淞口传来的炮声震耳欲聋,西郊阵地上的枪声犹如暴风骤雨,铺天盖地。聂凤智迅速与前线第79师建立了联系,电话中,肖镜海激动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军长,我们已经突破敌人防线!敌人已开始撤退,现在我们沿着南京路和林森路向市中心推进,街道两旁的电灯依然为我们照亮!”聂凤智走出虹桥路临时指挥所,深吸一口气,心中满是激动与喜悦。经历了二十年的戎马生涯,从红军时期开始,他一直梦想着这一天的到来。如今,上海即将解放,这让他激动得几乎难以言表。
很快,第27军的80师和81师也相继报告:“敌军防线,南至徐家汇,北至苏州河,已经完全突破。”尽管捷报连连,聂凤智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喜悦,因为他深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战斗才是最为艰难的一段。
中央军委早已下达了明确的指示:“消灭敌军,保护上海。”既要摧毁敌人,又要确保上海的安全,尽量减少无辜市民的伤亡。这项任务成了整个战役中的最大难题。巷战被公认为最为残酷的战斗之一。市区内,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甚至每一条小巷和地下管道都有可能成为敌人的防线。通常情况下,解决这类情况需要依赖重型炮火或空中轰炸,但在上海的战斗中,敌人筑起的钢筋混凝土防线异常坚固,这些常规方法几乎无法奏效,炮火和炸弹的使用因此受到严格限制。正如陈毅所言,这种局面就像是在瓷器店里捉老鼠,任何过于粗暴的力量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随着我军不断向上海市中心推进,敌军的火力也愈加猛烈。国民党军在市区街道上布置了大量坦克和装甲车,这些铁甲巨兽成了他们坚不可摧的活动堡垒。同时,其他街道和广场上布满了密集的机枪阵地和重型炮火,防线犹如铜墙铁壁。敌军还藏匿于高楼大厦之间,顽强抵抗,死死拖住我军的前进步伐。聂凤智深知,接下来的战斗将更为艰难,心情也愈发沉重。
面对眼前的困境,指挥官们纷纷提出疑问:“军长,难道我们不能使用炮火吗?”聂凤智的决策引发了大家强烈的疑虑。在进军过程中,他召集了高级指挥官开会,除了政治部主任仲曦东和代参谋长李元支持理解外,其他官员纷纷表示不解:“军长,这样难道是演戏吗?”“聂凤智同志,难道这不是战争吗?”“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动用炮火?”聂凤智理解他们的焦虑和不解,但他心中十分清楚,军令如山,必须毫不犹豫地执行。当讨论仍未能达成共识时,他毫不犹豫地行使指挥权,严肃宣布:“我再强调一次,上海人民的安危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命令已经下达,谁敢开炮,我就让他承担后果!谁敢使用炸药,我就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关系到大是大非的重大决策,我愿意承担个人责任。”
此时,第27军各师已经突破了苏州河南岸的防线,然而敌军在高楼上的交叉火力网依然严密,桥头和街道上的坚固防御把我军逼成了活靶子,聂凤智的压力陡然增加。就在此时,一名士兵鼓起勇气提议:“军长,我们可以打几炮,精准击中敌人的火力点,不必多打!”另一名士兵也恳求道:“军长,给我们几个炸药包吧!三个炸药包就能炸掉敌人的大楼!”聂凤智站在原地,内心万分纠结。若使用炮火和炸药,或许能迅速突破敌人防线,减少我军伤亡,但这必然会造成无辜市民的伤亡,甚至摧毁他们的家园。聂凤智的眼中泛起泪光,深情地对士兵们说:“同志们,我们的炮火和炸药或许能够减少一些战斗伤亡,但一旦使用,摧毁的将不仅仅是敌人的防线,也可能是无辜平民的生命。我们是人民军队,绝不能以人民的生命为代价。”
尽管战斗异常艰苦,但粟裕所制定的作战计划早已为应对这一困境做好了充分准备。上海解放后,粟裕特地称赞上海地下党在敌军策反工作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这一行动有效瓦解了敌军的抵抗,大大减少了我军的伤亡。聂凤智通过地下党与刘昌义取得了联系,刘昌义曾是敌军51军的指挥官。在接到劝降电话后,刘昌义最终决定投降,并确保安全撤离,从而避免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