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回上海之前再来一次,我写封信交给秘书,你找他拿,这是帮助解决干部职工夫妻分居两地的问题,算不上以权谋私。”
这是董老对警卫员小柳所说的话。
小柳,本名柳志清,曾跟随董必武多年。董老待身边的人都很好,从不滥用权力。
当柳志清去拿信时,董老的秘书感叹道:“董老从不给他的亲戚写条子办私事,但却愿意为你解决困境。”由此可见,董必武不仅是一个情深义重的人,且廉洁自守,不以个人私利为优先。
对于现代人,尤其是新时代的我们,可能不太了解董必武,但他无疑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清朝时期湖广总督推荐的“拔贡”,还是民国初期的革命先驱之一。
革命先驱董必武
董必武于1886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教师家庭。
1903年,他考中秀才后,赶赴武昌参加乡试。途经省巡抚衙门时,他出于好奇看了一眼门内,却因“窥探官衙”被衙役暴打一顿。这件事让董必武认识到晚清政府的腐化与专制。愤怒之下,他决定放弃考试,回家。
同年秋天,他毅然弃笔从戎,报考了武昌的武普通中学。由于家庭贫困,董必武穿着父亲的旧长衫,未能被录取。然而,他并未气馁,而是转而考入武昌的另一所新式学堂——文普通学堂。
1910年,董必武以全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顺利毕业。因成绩突出,清朝湖广总督将他推荐为“拔贡”。尽管此时的科举制度已废除,但此种推荐依旧使得董必武拥有了进入京城的机会。每隔12年选一次的“拔贡”头衔,意味着获得了朝考资格,成功的“拔贡”能进入京城为官或从事教职工作。
然而,在1905年,董必武结识了革命思想者刘静庵,并受其启发,愈加厌恶封建制度。尤其是在阅读了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从报》后,他深受震撼,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主革命思想。
辛亥革命爆发后,董必武告别了父母和新婚不久的妻子,剪去长辫,奔赴武汉投入革命洪流。
随着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董必武参与了“二次革命”,但失败后,他决定东渡日本,继续追寻国家救亡的道路。
1915年,董必武秘密回国,参与了铲除袁世凯的斗争,并多次入狱,但始终未放弃革命信念。出狱后,他写下了“旋转乾坤终有日,神州遍种自由花”这句话,展现了他强烈的抗争斗志。
为革命艰苦奋斗
董必武不仅在海外求学,还为推翻腐朽的政权不懈奋斗。
1919年,在上海,董必武遇到了同乡李汉俊,李带来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董必武看得如痴如醉,并深深认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坚信中国的唯一出路就是走列宁的道路,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董必武创办了武汉中学,并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为工人阶级传播革命理念。他还在1922年领导了“女师学潮”,以保护进步学生的权益。
艰苦创业与革命教育
董必武创办学校的过程非常艰难。由于家庭贫困,他几乎没有存款,为了筹办学校,他甚至在寒冬腊月把自己唯一的一件皮袄当掉,只换得20元才勉强办起了学校。
然而,董必武的努力没有白费,武汉中学培养了许多革命骨干,许多师生投身于中国共产党,参与了革命。黄麻起义的总指挥中,有五位毕业于武汉中学,学校的学生们也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
董必武甚至总结出一套启发群众的方法。通过与农民交朋友、帮助他们干活,再通过团结和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革命。
领导地位与坚持原则
在国共合作破裂前夕,董必武意识到,革命必须依靠武装力量来实现。他提出:“凡是革命,非武装不可。”在第一次国共破裂后,蒋介石试图通过银元和官职来拉拢董必武,但董必武坚持立场,毫不动摇。
董必武参与了长征,年逾半百的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革命,在草地和雪山中艰难前行,亲自照顾伤员和女性战士,凭借其坚韧和乐观,赢得了“胡子队长”的亲切称号。
新中国与法制建设
新中国成立时,董必武已是六旬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深知法制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为此,他花费13个月的时间,制定了200多条法律法规,推动国家法治建设。
董必武依然保持节俭的作风,甚至对妻子买帽子的价格也十分关心。董夫人曾因买了一顶帽子被董老训斥,最后只能认错。董老节俭的行为不仅是个人品质,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退休与最后的教诲
董必武曾主动与警卫员们谈话,表示精简工作人员,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并为此采取实际行动,让他们去公安学校学习。董必武的这种决策被中央政府采纳,也得到了周总理的称赞。
对柳志清,他关心如同对待自己家人一样,不仅关注他的工作,还关心他的婚姻大事。当柳志清面临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时,董老帮他写信,最终顺利解决了柳志清家庭的问题。
1975年,董必武在完成生前最后一次外交活动后,因身体原因去世。即使在他去世之后,柳志清依然怀念他,常常向董老的照片敬礼,感激他一生的关怀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