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5日,在八路军129师386旅的指挥部内,刘伯承师长与陈赓旅长、王新亭政委正在紧张讨论一项新的作战计划。刘伯承提出,要在邯郸至长治的公路上找一处合适的伏击地点,布下“口袋阵”以消灭日军,同时切断其重要的补给线。这一计划的背景,是日军在前一个月对津浦铁路沿线各个据点发起的大规模攻势,导致徐州会战爆发,日军华北方面军从山西的五个师团中抽调兵力,一方面向晋东南进攻,试图摧毁抗日根据地,另一方面沿邯长公路推进临汾,意图西渡黄河,逼近关中地区。
与正面战场的混乱溃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八路军的作战积极性极高,尤其是386旅,屡次给日军重创。仅在2月下旬,386旅就成功在长生口设伏,击毙日军百余人,部队士气大增。刘伯承意识到,这时是再打一仗的最佳时机,目标直指邯长公路上的日军。
邯长公路是日军在晋东南的重要补给线,沿线的涉县、黎城、潞城均驻有重兵,彼此互为支援。刘伯承决心通过“围城打援”的战术,调动日军增援,然后在最佳伏击点将其歼灭。经过仔细研究,129师制定了作战计划:385旅769团袭击黎城,吸引潞城的日军增援,386旅则在途中设伏,消灭日军援军。
最终,伏击地点选定在了神头岭地区。地图显示,神头岭西侧的沟底公路两侧最为适合设伏。然而,旅长陈赓有些担心,认为仅凭地图难以完全掌握地形。于是,他带领各团干部行军几十里,亲自前往神头岭勘察地形。等他拖着一条伤腿,艰难爬上山顶时,才发现,地图上的公路位置竟然与实际完全不同——公路并不在山沟中,而是在山梁上!如果按照地图上的规划作战,后果不堪设想。
在重新审视地形后,陈赓决定改变计划,将伏击地点转移到山梁上。虽然这个地方缺乏隐蔽地形,看起来并不是最佳选择,但其他地点实在不具备条件。陈赓决定利用这片开阔的山梁,巧妙利用周围的旧工事和草丛伪装隐蔽,进行三面伏击,力求速战速决,出其不意。
陈赓决定将772团的1营和2营布置在公路西侧,执行主要突击任务,3营则负责战斗打响后,向微子镇以北的公路进攻,切断日军退路,协同主力消灭敌人。考虑到潞城的日军人数众多,刘伯承判断单凭386旅的力量难以一举歼灭,因此派出772团3营一个连和便衣队20余人,潜伏到潞城西南地区,在佯攻黎城的同时,对潞城的日军实施骚扰。
3月16日一早,386旅各部队顺利进入预定阵地,做好了战斗准备。769团如约袭击黎城,与日军激烈交战。涉县的几百名日军乘车增援,在途中遇到769团的迎击,战斗力不强,见势不妙,便迅速撤回了涉县。而潞城的日军则派出了1500多人前来增援,当他们行进至神头村附近时,派出的骑兵进行了侦察,未发现异常。日军放心继续前进,然而,正当他们进入伏击区域时,772团早已埋伏在此,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虽然八路军弹药紧缺,但战士们凭借着勇猛的肉搏,在短短两小时内击败了1500余名日军。战斗的枪声迅速传到了黎城驻军的耳中,他们立刻组织救援,派出几百人乘车赶往神头岭。然而,等他们到达漳河边时,发现桥梁已被破坏,无法前进,而八路军则早已布置好阻击阵地。潞城的日军也试图增援,但一到神头村南部区域时,被772团的伏击队正面击中,遭到重创。
最终,神头岭之战取得了巨大胜利,386旅消灭了1000余名日军,击毁7辆汽车,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刘伯承师长对此战成果十分满意,评价神头岭之战“堪与平型关之战相提并论”。
神头岭战斗充分展示了红军的经典战术,围城打援与大兵团伏击相结合,巧妙部署,精密策划,堪称战术上的一次完美演绎。刘伯承曾在1936年教导红军学员,“在次等方向用1个人去扭打3个敌人,同时就能在主要方向抽得3个人来痛打1个敌人。”这正是神头岭伏击战的精髓所在。
陈赓更是把神头岭的战斗视为自己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作,他形容这一战为“独木桥上打架,先下手为强”。为了确保隐蔽到位,战士们在挖掘工事时,故意不使用已挖的土,甚至将踩倒的草按风向一一扶起,尽可能不露出任何痕迹。日军虽然训练有素,派出了搜索队进行搜查,但八路军的隐蔽工作几乎无懈可击,即使日军搜查队与伏击部队距离仅十余米,也未能发现任何异常,堪称险中求胜,精彩绝伦。
神头岭之战的胜利,不仅是八路军一场战术上的成功,更展示了革命军人的智慧与勇气,也让我们看到刘伯承与陈赓等指挥官的卓越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