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晋冀鲁豫军区正式成立。这一新军区将来自太岳军区、太行军区、冀南军区以及冀鲁豫军区的主要力量,组织成四支野战纵队。其中,太行军区的主力被重新编组为第三纵队。此时,陈锡联担任司令,彭涛担任政委,曾绍山担任副司令,阎红彦则是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三纵队下辖七个旅、八个旅及九个旅,旅长分别是赵兰田、马忠全与郑国忠。
第三纵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85旅,作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特别是司令员陈锡联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因其卓越的指挥才能而被称作“小钢炮”,在战场上表现得十分出色。到抗日战争时期,他更是被誉为刘邓麾下“赵子龙式”的将领,威震敌军。第三纵队源自红四方面军,作为一支老牌部队,根基稳固,战斗实力毋庸置疑。在解放战争期间,第三纵队参与了包括兰封战役、定陶战役、巨野战役、滑县战役、豫北战役、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及渡江战役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战役。
在某些战斗中,第三纵队与第六纵队密切合作。在兰封战役、定陶战役及汤阴攻坚战时,双方协同作战,显示出极强的战斗默契。第三纵队以其激烈的战斗风格和出色的攻防能力而闻名,深受上级和同袍的信赖。兰封战役中,第六纵队的军政领导经过多方争取获得了主攻权,上级决定让第三纵队进行配合,因为两个纵队都来自于太行军区,而第三纵队是实力更为雄厚的老大哥。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则希望能够借助老大哥部队的实力提高自己的部队,为此首次调派第三纵队的马忠全旅与第六纵队共同作战。在王近山的统一指挥和任务分配下,他们负责阻击敌人增援,以支持主力攻克兰封城,最终一举消灭了三千多名敌军。
战斗结束后,战果显著,马忠全在负责打击增援敌军中也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他向王近山提出是否能够将部分战利品运送到后方,王司令毫不犹豫地表示了同意。然而,按照当时的纪律,所有缴获的物资应归公使用。当相关情况最终传到刘邓首长耳中,马忠全因此遭到批评和处分。
在部队中,无论在战斗还是其他事务上,都是大家期望获得表扬和肯定的,而遭受处分则是一种十分不悦的经历。马忠全对受罚心情低落,这并非出于个人的失落,而是对团体利益的担忧。当王近山得知马忠全受罚的事件后,他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马忠全说了公道话,表示在和第六纵队的作战中,运送战利品的责任应由他来承担,不应让马忠全为此受到处罚。
对于王近山的公开支持,马忠全非常感激。他理解王司令并不是在无所顾忌地包庇,而是出于对事情的公平看法。既然上级已经同意了战利品的运送,马忠全也觉得自己并没有犯错,这愈发让他感到受委屈。多年后,马忠全回忆起这次事件,依旧将王近山称作“义气丈夫”,认为跟随这样的领导打仗实在痛快。
许多人也许一提到王近山,就会联想到《亮剑》中的李云龙角色。其实,李云龙这个人物是复合型的,原型并非单一,而是多个历史人物的特点结合。虽然王近山身上确实有许多事情和李云龙相似之处,但性格却大相径庭。李云龙的性格与钟伟更为接近,而王近山则有着更加细腻的品质,他不仅在战斗中无比勇猛,对下级更是关怀备至,愿意承担责任。这也正是第六纵队能够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这个部队内充满了王近山的勇气与责任感,每当硬仗来临,各个旅长都争相争取主攻的机会,正如兰封战役、定陶战役及襄樊战役等战斗中体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