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农场——金宝屯农场,这个农场自古以来便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曾隶属于吉林省。由于当时的自然条件非常艰苦,这里成为了许多被下放人员的劳动基地,许多人被派到这里进行劳动改造。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许多有趣且值得回忆的故事。
1970年9月,正是北方秋收的季节,金宝屯农场迎来了一位年长的老人,他在几位穿军装的人的陪同下来到农场。老人随即在农场连长的带领下,进入了一个简朴的房间。房间内,有两个人正在忙着制作豆腐。农场连长对这两人说:“他就和你们一起工作,住在你们这里。”由于连长并未提及老人的名字和身份,忙碌的两人便与老人开始了交谈,得知老人姓洪,今年58岁,从长春来到这里。
在交谈中,老人也了解到,两位正在做豆腐的人,一个叫孙炎峰,另一个则是年长一些的老穆头。就在几人聊得正欢时,突然有些豆浆溢了出来,老人迅速放下行李,说道:“气匀了,改点卤了。”老穆头听后显得有些惊讶,悄悄地对孙炎峰说:“看来他是个老把式。”果然,老人的手艺非凡,做起豆腐来游刃有余,动作熟练,堪称一位豆腐制作的高手。
那天下午,孙炎峰被农场连长召唤到办公室,连长告诉他:“这位是洪学智,是省里的‘走资派’。从今天开始,他将与你们一起劳动。”军管会认为孙炎峰是农场的文艺宣传骨干,且为人可靠,因此让他负责监督洪学智的劳动。与此同时,军管会也要求其他知青保持一定距离,不要与洪学智过于亲近。当时的孙炎峰对洪学智的身份并不完全了解,直到后来他从其他知青那里才得知,洪学智在1959年被认定为“彭黄集团”成员和三反分子,这也是他被下放到农村的原因。
尽管洪学智的过去并不光彩,但孙炎峰却觉得洪学智与这些标签完全不符,反而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完全没有恶人形象。由于住在一起,孙炎峰与洪学智逐渐熟悉了起来,洪学智亲切地称他为“小孙”,而孙炎峰则以“老洪头”来称呼洪学智。在金宝屯农场,洪学智与孙炎峰共同度过了长达一年零八个月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孙炎峰不仅见证了洪学智在工作中的点滴,也深切感受到这位老人对普通百姓的深厚情感。
最初,大家对洪学智的到来有些怀疑与疏远,但这种态度很快发生了变化。洪学智虽已年近60,但身体依然非常健康,且劳动能力出色。尤其是在被安排到粮库后,他每天都要搬运重达180斤的粮袋,来回需要搬五六十袋,甚至比许多年轻人还要能吃苦。1971年,为了改善职工的生活,农场决定自养猪,任务落到了洪学智和孙炎峰的身上。洪学智接到任务后非常高兴,他对孙炎峰说:“自古军事上都讲究后勤保障,‘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当时农场的饲料非常有限,养殖的五六十头猪常常吃不饱,有一天,猪竟然拱破栅栏跑了出去,导致附近百姓的庄稼受损。看到猪只长势不佳,洪学智非常着急,经过几天的思考,他终于想出了解决办法:在猪饲料中加入酒糟和豆饼。这样猪就能吃得饱,且因为减少了运动,猪只的体重也开始增加。这一办法效果显著,没过多久,所有的猪都变得膘肥体壮,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洪学智工作认真,不仅肯动脑筋,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很快赢得了农场职工和知青的敬佩。尽管他身为“被劳动改造的对象”,但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原本的身份,沉浸在劳动带来的快乐之中。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下,洪学智的内心依旧充满了对百姓的关心,他常常为百姓的疾苦所动容。
1971年深秋,农场的玉米已经收割完毕,洪学智在路过田间时看到,农场的“看青”人员正背着土枪驱赶着前来捡拾散落玉米的百姓。虽然这是农场多年来的惯例,但洪学智感到非常不忍。毕竟在当年解放东北时,他亲眼见证了这里的百姓常年面临粮食短缺的困境。于是,他打破了这种陈规,直接找到军管会的领导反映问题,质问道:“秋收已结束,土地即将翻耕,地里的粮食很快就会浪费掉。百姓连饭都吃不饱,为什么不允许他们捡呢?你作为军人,不该忘记军人的本质!”
军管会领导无言以对,不久后,规定被取消,百姓再也没有被阻止捡拾玉米的权利。这个决定一经传开,附近的百姓们纷纷感激洪学智,认为他是一个真正关心百姓的好人。
洪学智对金宝屯的情感深厚,尤其是对农场中一位名叫“小哑巴”的男孩儿怀有深深的关切。小哑巴没有名字,因为他无法说话,大家便称他为“小哑巴”。他小时候父母双亡,由叔叔老胡照顾着他。十多岁时,他和叔叔来到农场工作。一天,小哑巴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站在洪学智家门口等待叔叔归来。那天的天气异常寒冷,小哑巴冻得直跺脚,双手抱胸。洪学智见状走出屋外,看到这个男孩儿后关心地问:“小伙子,你在这里干什么?”孙炎峰也走出屋外,看见是小哑巴,便告诉洪学智:“他是个哑巴,叔叔是加工连的老胡。”洪学智看到小哑巴双唇已被冻得青紫,连忙回屋拿出了自己的军用雨衣,为他披上。小哑巴深知洪学智是好人,便接受了这份温暖,他从地上捡起一根草绳拴在腰上,笑着骑马离开了。
从那以后,洪学智的身影深深地刻在了小哑巴的心里,时常想着如何回报洪学智的恩情。没过多久,农场的食堂陷入困境,所有人都不得不去地里采蘑菇充饥。一天刚下过雨,洪学智和孙炎峰一起去苜蓿地采蘑菇,远远看到有一个身影在忙碌。走近一看,原来是小哑巴,他依然穿着洪学智那件军用雨衣。小哑巴看到洪学智非常高兴,拼命地用手比画着什么,但洪学智和孙炎峰都没能明白他的意思,于是便扬鞭离开。几天后,洪学智门口突然出现了一筐新鲜的蘑菇,孙炎峰表示疑惑,洪学智笑着说:“一定是小哑巴送来的,他那天应该是想告诉我们哪里有蘑菇。”不久后,小哑巴再次来到了洪学智的门口,用手比画着什么。这一次,孙炎峰终于看懂了,他是在告诉洪学智:“你是好人,我以后还会给你送蘑菇。”从此以后,洪学智的门前几天便会有一筐新鲜的蘑菇。
1972年,洪学智离开了金宝屯农场,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但他始终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直到他临终前,依然不时惦记着这里的人和事。1999年,已经年近八十的洪学智重返金宝屯。当他见到小哑巴时,十分高兴,亲切地将他搂入怀中。此时的小哑巴已经三十多岁,人生尚未有着落,洪学智嘱咐农场领导:“一定要给小哑巴成个家,让他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