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漫长河流中,从藩王“逆袭”成皇帝的人并不多,而朱棣无疑是其中逆袭难度最大的一位。他带领燕王府的800卫士起兵,通过靖难之役,击败了当时的建文帝,成功篡位,开启了史称“永乐时代”的大明盛世。
然而,很多人不禁会有疑问,既然朱棣如此雄才大略,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当初不将皇位传给他,而是选择了朱允炆呢?实际上,立朱允炆为继承人,恰恰是当时朱元璋认为最合适的选择。至于后来的靖难之役以及朱允炆盲目削藩的做法,朱元璋是无法预见的。而在他看来,朱棣并不适合继承大位。
为何如此说呢?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为了确保大明王朝能长治久安,他亲自制定了《皇明祖训》,其中明确了皇位继承的规定。这部祖训不仅对后世的君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如果太子去世,那么必须由太子的嫡长子来继位。根据这一规定,后来的正德帝和嘉靖帝因为没有直系继承人,才将皇位传给了旁系的皇子。即使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太子朱标去世后,像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这些兄弟仍健在,按照顺序,朱棣根本轮不到继位。
其实,朱元璋对太子朱标极为宠爱。早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时,他便亲自指定朱标为继承人,后来即位后,他便立朱标为太子,不仅赋予他越来越多的权力,还在朝廷中培植了大量支持朱标的势力。朱标是朱元璋心中最理想的继承人,然而,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去世,这对朱元璋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个人情感上,朱元璋自然对他的嫡长孙朱允炆更为喜爱(朱允炆原为庶长子,后被过继为嫡长子),因此朱允炆顺理成章成为太孙。
不过,朱元璋并非单纯出于个人喜好选定朱允炆为继承人,他更有深远的考虑。继位者不仅要具备能力,还要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体系,否则即使继位也难以稳固权力。朱标在位期间,太子党势力遍布朝廷,几乎与皇权并肩而立,继承者必须得到这些力量的支持,否则将面临诸多困难。朱元璋深知若将太子之位传给旁系的皇子,必定会引发新的权力斗争,新太子要想稳固自己的地位,势必需要进行一场血腥清洗,这不仅是对新继承者的考验,也是整个国家的动荡。因此,最终选择了朱允炆作为继承人,既能保持旧有的势力结构,又能避免过多的内斗。
在继承人选的能力上,朱元璋也未选择朱棣,原因之一是朱棣并不是最为杰出的皇子。朱棣无疑是一位英勇善战的雄主,但在洪武年间,朱棣并没有显现出特别突出的表现。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中,宁王朱权和楚王朱桢在军事才能上也都不逊色于朱棣。尤其是宁王,在带兵方面具有更为深厚的权谋,他不仅有丰富的军事经验,还长期驻守在最为险峻的边疆,战功赫赫。楚王朱桢更是年轻时便亲自率兵征战,军事经验同样丰富。相比之下,朱棣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在父亲朱元璋的治下获得太多表现机会。
此外,朱元璋的将领如徐达、常遇春等人,均为能征善战、屡建战功的战将。因此,朱元璋并没有过分看重继承人的军事才能,更加注重其治理国家的能力。朱棣当时基本没有在朝中积累起足够的权势,也没有显露出治理朝政的才能。而且,即使在永乐年间,很多政绩其实是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完成的,因此说朱棣在文治方面的成就与他本人并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并非错误,而是基于继位后需要有足够的支持和顺利继承的考虑。然而,命运并未按照朱元璋的预期发展,朱棣凭借长期积累的军威和诸王之长的地位,最终在靖难之役中成功篡位,成就了一番伟业。
信源:《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