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月17日中午11点,云南西双版纳,一支全副武装的敌军悄然向13军38师114团驻地接近。此时,114团的官兵们正在休息,他们刚刚经历了激烈的战斗,身心疲惫。
然而,危险正在悄悄逼近。幸运的是,炊事员刘金山意识到了潜在的敌情。他本打算休息,但突然想到水缸里的水已经不多了,下午还需要用水。于是,他立即从床上爬了起来,拿起扁担,挑起水桶,匆匆下山。
刘金山步伐急促,很快就到达了乌龟山脚下的河边,挑了两桶水准备带回。当天的天气晴朗,刘金山心情愉快,不由得哼起小曲来。正当他高兴地唱着时,突然,他的歌声戛然而止。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渐渐靠近。
他定睛一看,发现一队装备齐全的敌军正在向部队的驻地靠近。对方还未发现他,刘金山迅速停下脚步,躲进了一棵大树后,仔细观察着敌军的动向。一个领队的声音传来:“弟兄们,注意保密,保持安静,千万不要让敌军发现我们。”
刘金山的心猛地一紧,头皮发麻,心跳加速。显然,这支敌军是冲着我军驻地来的,目的不明。刘金山一边猜测着敌军的身份,一边悄悄观察。敌人的军装清晰可见,军帽上的青天白日图案让他确认,这是一支蒋军。
1950年初,13军37师副师长吴效闵和38师114团政委赵培宪带领两营部队,前往追击蒋军第26军93师278团和第8军237师709团的残部。2月9日,在南峤县的乌龟山打响了战斗。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斗并没有硝烟。
我军巧妙地与当地土司合作,设下了一个鸿门宴,邀请278团前来参加。278团团长罗伯刚毫无戒心,带着部队赴宴。结果,到了现场后,他们被我军埋伏,迅速包围。蒋军士气低落,不再愿意与我军作战,团长罗伯刚主动缴械,号召士兵投降,最终不到15分钟,278团的全体被缴械。
然而,蒋军的电报员未参加宴会,得知团长被俘后立即向附近的蒋军709团求援。蒋军第8军237师709团团长李国辉带领千余人,急速赶往支援。
刘金山正是看到了这支准备增援的蒋军709团。他看到敌人的数量众多,装备精良,心中顿时充满了紧张。如果这些蒋军靠近驻地,后果不堪设想。虽然他心生警觉,想要报告部队,但没有带枪,不能直接开枪警告。他考虑到是否可以引诱敌军开枪,制造混乱,但对方人数众多,万一不信任他,那该怎么办?报信也来不及。
正当他焦虑时,一阵青苔下滑的声音打破了他的思绪。刘金山低头一看,看到自己身上的衣服,心中突然灵光一闪。他意识到自己可以利用这一点,想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冒充蒋军士兵。
刘金山原是当地人,年仅23岁,父母是老实的农民。在参加革命前,他过得平凡,想的不过是结婚成家,安稳生活。20岁那年,他的父亲为他订下了婚,未婚妻是邻村的姑娘,比他小3岁,温文尔雅,刘金山一见钟情。然而,未婚妻的父母要求5000元的高额彩礼,这让刘家一度陷入困境。刘金山为了能够娶妻,四处借款,辛苦工作,终于凑够了钱。然而,就在此时,他被蒋军抓走,成为了他们的“壮丁”。
进入蒋军后,刘金山受尽了老兵的欺凌,每月的军饷也被瓜分得一分不剩。面对这种不公,他向长官投诉,却不仅没得到处理,反而受到了更严重的报复。幸运的是,1949年11月,刘金山所在的蒋军部队遭遇我军38师,惨败四散,他投诚加入我军。
虽然刘金山刚刚投诚,我军并未立刻给他配发军装,他依然穿着国民党军装,只是把军徽撕去。刘金山迅速想到一个办法,他可以冒充蒋军士兵来进行反击。
于是,他悄悄将水桶和扁担藏在树丛中,下山迎向敌人。他气喘吁吁地接近,假装急切地说:“长官,你们走得这么慢,敌人都快吃掉我们团了!”
敌军的709团团长李国辉显然没有起疑心,他询问道:“你们部队到底在哪里?我们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你来了正好,带路去吧。”
刘金山趁机回应:“长官,先别急着过去,敌人正在附近搜索。为了避免误会,我们的长官让我跟你们约定个暗号,协调行动。”李国辉答应了他的提议,并指定了信号弹作为约定。
刘金山立刻返回114团的团部,将敌人的动向报告给了赵培宪政委。赵政委果断指挥,布置了周密的反击计划,最终将敌人一举歼灭。敌军709团团长李国辉带领残部逃亡,最终流亡到缅甸,成为毒枭。
此战之后,刘金山因表现出色,被正式批准入伍,并在1953年退役。此后,他与心爱的姑娘结婚,过上了安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