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十年特殊时期的开始,北京的高校中活跃着大量的红卫兵,其中有五位非常重要的领袖人物,他们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谭厚兰、清华大学的蒯大富、北京大学的聂元梓、北京航空学院的韩爱晶以及北京地质学院的王大宾。特别是谭厚兰,她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扮演了一个异常活跃的角色,甚至带领红卫兵一同摧毁了曲阜的孔庙、孔府和孔林,给这个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地方带来了深远的破坏。最终,谭厚兰也迎来了她的报应,被隔离审查,度过了孤独且痛苦的晚年。那么,谭厚兰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她的结局又如何?
谭厚兰生于1937年,湖南省望城县的一个贫寒农民家庭。她的早年生活并不富裕,但却有着坚韧的性格。年轻时,谭厚兰曾在学校担任教师。1965年,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临了——她被选中作为调干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学习,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对她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
然而,1966年,特殊的历史时期开始了。5月25日,北京大学的聂元梓在食堂张贴了全国首张大字报,批判学校领导。而谭厚兰成为了最早站出来支持聂元梓的人之一,她在北师大也张贴了大字报,公开反对学校领导的做法,甚至直面工作组,公开表示反对。当时,反抗工作组的举动需要极大的勇气。起初,谭厚兰受到了批斗,但随着工作组的被迫撤退,谭厚兰一跃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的“英雄”,并顺利地成为了北师大红卫兵组织的负责人。随着红卫兵的不断壮大,她的名声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最终成为了“五大头目”之一,声势浩大。
到了1966年11月,谭厚兰带领着200多名红卫兵前往山东曲阜,和当地的造反派联合成立了“彻底捣毁孔家店革命造反联络站”,并组织了一场万人大会,决心彻底摧毁“孔家店”。从11月9日到12月7日,谭厚兰在曲阜停留了整整29天。在这段时间里,她亲自带领队伍破坏了孔庙,烧毁了超过两千七百本古籍,并销毁了九百多幅书画作品。她还对孔府、孔林等重要的文化遗址进行了肆意破坏,给这座具有极高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世界遗产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破坏孔林的过程中,谭厚兰率领队伍砸毁了包括孔子墓碑在内的上千座石碑,并且挖开了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的坟墓,对其进行极为残忍的暴尸批判,这一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这场浩劫也成为了全国“破四旧”运动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
然而,随着红卫兵的兴起与衰落,谭厚兰也逐渐失去了她的影响力。1968年,五大头目受到接见后遭到批评,谭厚兰在同年10月被分配到了北京军区4627部队农场进行劳动锻炼。1970年,因清查五一六分子,谭厚兰被带回北师大,并被隔离审查。1975年,她的案件审查结束后,被送到了北京维尼纶厂进行强制劳动。
1978年,北京市公安局以反革命罪将她逮捕。被关押后,谭厚兰深感悔恨,积极交代自己的罪行,并揭发了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1981年,谭厚兰被诊断为癌症,身患重病。由于病情严重,1982年,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决定对她免予起诉。很快,谭厚兰被保外就医,并获准返回湖南老家养病。可惜,命运并未善待她。仅仅两个月后,谭厚兰因病去世,享年仅45岁。她的一生,未曾结婚,晚年时孤独无依,身体也愈加虚弱。她的余生几乎都在无尽的悔恨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