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的某一天,全美的电视观众都紧张地坐在自家沙发上,眼睛紧盯着一档备受关注的节目。这场节目正是总统大选时期举行的“候选人辩论会”。参与辩论的有来自民主党的吉米·卡特总统,以及共和党的罗纳德·里根。在这次激烈的辩论中,本应该占据上风的卡特却遭遇了对手的连番质询,令他陷入了困境。
里根不断向卡特发问:“你为何对苏联如此软弱?这使我们的国家损失惨重!”尽管卡特以稳重出名,但在里根不断针对苏联提出的尖锐质疑下,他的面色变得异常尴尬。因为在他的任期中,美国不仅未能应对苏联的“粮食战争”,反而彻底败北,导致国家损失巨大。
这一失利使得卡特失去了大部分摇摆州的支持,连许多民主党票源也未能保住。最终,这位被称为“好人”的总统不得不匆忙结束自己的任期。令人疑惑的是,美国为何要与苏联展开如此这般“粮食战争”?为何这一失败能够导致总统的下台?而苏联的解体是否与这场“粮食战”相关联呢?
众所周知,苏联是由农业根基深厚的沙皇俄国发展而来的。在沙皇俄国时期,大部分农奴和底层百姓的生活极其艰难,饥饿常常伴随他们的日常。这不仅是因为资源的不均匀分配,更因为俄国在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上所面临的自然与社会限制。即便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广大的苏俄农村居民仍旧过着艰难的生活。为了平息国内的叛乱与外来干涉,苏俄政府强行实行“余粮收集制”,结果引发了大规模的饥荒,百姓与军官之间甚至爆发冲突,这一事件曾引起列宁的关注。
然而,正当列宁着手恢复国家经济时,疾病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导致苏联陷入了更深的“粮食危机”。斯大林上台后,推动了“集体农庄”政策,原本旨在提升农业生产,但因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集体农庄不仅未能缓解粮食短缺,反而在一些地区引发了严重的饥荒。1931年,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便面临严重的粮食歉收,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区,这一现状对苏联政府而言简直是灭顶之灾。
到1933年底,乌克兰的44个行政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饥荒,最终造成超过300万人的死亡。为了维持国家运转,苏联不得不考虑向美国等西方国家进口粮食,自此美国试图将粮食出口作为重要的“外交手段”。然而,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出口控制力度极大,试图限制其发展。
尽管如此,追逐利润的美国商人却抓住机会,纷纷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苏联。毕竟,对中部农民来说,粮食出口是获取经济收益的重要方式,只要苏联人给出的价格足够诱人,他们理应愿意出售。1941年,纳粹德国进攻苏联,战争令苏联失去了最重要的产粮区乌克兰,导致整个国家的局势愈加严峻。
原本进口的粮食在巨大消耗面前根本不够支持苏联维持生存!虽然苏联人民凭借坚定的斗志和工业基础最终击败了敌人,但超过2700万人的伤亡代价已成定局。战争结束后,苏联的粮食总产量仅恢复到战争前的30%;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这一数字也仅达到了40%。因此,即便苏联建国已超过30年,民众的“吃饭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经过短暂的领导交替,赫鲁晓夫接掌了苏联的最高权力。他意识到,若政府继续对农业不加改革,苏联将永陷危机。赫鲁晓夫推动了大规模的农业改革,大量被荒废的农田重新耕种,农产品收购价格被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也被鼓励参与到农业生产中。表面上看,经济发展似乎获得了回升,但赫鲁晓夫的政策却导致城市生活成本大幅上升。
1963年,苏联再度遭遇大旱,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进口粮食以帮助基层民众度过难关。粮食紧张之际,赫鲁晓夫甚至提出动用苏联的黄金储备直接向美国购买粮食。所幸,美国此时从法国采购到更低价的粮食,才使得苏联政府未遭更大损失。看着苏联农业生产的困境,美国也开始酝酿新的阴谋。
虽说两国在表面上不能展开直接冲突,但美国却在苏联的粮食危机时机中发起了一场“粮食攻势”。1973年,苏联的农业生产再遭重击,勃列日涅夫政府不得不向美国请求进口粮食。正值意识形态对立的背景下,美国人看到了商机,某些官员甚至提出荒谬的主张,想让苏联用石油换取粮食。毕竟,石油作为重要的出口商品,苏联碍于国家利益无法接受这样的条件。
就在许多人认为苏联会因此与美国展开激烈对抗之际,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苏联的《真理报》等媒体突然大肆报道“粮食丰收”的好消息,宣称当年的收成为近20年来最好。消息发布后,美国的政界产生了震动,众多官员开始机构各种手段验证消息的真实性。面对这种反应,克格勃早已设下了圈套,全力安排了一系列“表演”。
苏联开始拍摄纪录片来证明“丰收”的真实性,而CIA的情报员也将此消息添油加醋上报。这使得美国政府扬起了相信的信心,认为苏联的丰收意味着全球粮价即将波动。美国政府于是开始抛售粮食,送来的每一份都是被苏联的商人抢购得一干二净。
最终,美国农场主们纷纷联系走私商贩,直接向苏联进行粮食销售。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装有美国粮食的商船从不同港口驶向苏联,直到美国意识到情况时,苏联已经完成了大规模的粮食采购,最终从美国购得超过3000万吨的粮食,这个数字占当年美国总产量近三分之一。
此时,苏联的人口虽不足三亿,但却可以真正不再为粮食问题犯愁。而更令人气愤的是,美国当时为了快速完成粮食抛售,特地为苏联提供了超过200亿美元的专项贷款,全部用于购买粮食。于是,苏联便在贷款中轻松获利,令美国的资本家们倍感失落。
然而,问题并不仅于此。大量向苏联抛售粮食,导致美国国内的粮食储备骤然缩减,国内粮价飞速攀升,社会底层人民对此怨声载道,愤怒的呼声让卡特总统倍感焦虑。而在同一时期,苏联又与多个中东的阿拉伯产油国协调,意图透过降低产量来拉高油价,导致国际油价从不足3美元飙升至13美元每桶,让美国的开支持续增加。
在这背景下,西方经济一度陷入停滞,许多美国官员开始建议对苏联采取“温和”战略,强调短期内难以彻底打败苏联,并认为美国与苏联可能需要长期共存。因此,卡特的“粮食禁运”政策与石油的反击,成为他下台的原因之一。随着苏联反击美国禁运政策的效应愈演愈烈,石油价格在1980年一路飙升,继而使得美国的财政局势愈发紧张。
在此期间,多地政府面临无限期停摆,公共服务无法开展,社会治安形势急剧恶化。原本与美国有合作协议的国家也开始反悔,因战争时期粮食可以卖出高价。已经因石油赚得盆满钵满的苏联,迅速与各国商人达成合作,粮食转手不断,这一切让美国农民的心情愈发不平。
1980年总统大选期间,卡特在竞选活动中遭到问责,甚至在下榻的酒店外,反对者高喊着“不要和平,要生存”的口号,令他夜不能寐。杜绝不了内忧外患的卡特,与共和党候选人里根的辩论中,面对尖锐质问显得十分无力,里根一开口便直言:“你的治理下,农民遭受了重大损失,社会治安堪忧,显然你的对策已然失败。”
虽然卡特想辩论,但面对此言论却显得苍白无力。最终在里根连番攻势下,他无奈结束了这场辩论,最终里根凭借出众的形象和有力的言辞获得了绝大多数选民的青睐,几个月后顺利入主白宫。
尽管卡特的辞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他发起的“粮食战争”显然是重要因素之一。当后人提及卡特时,多数人会评价道:“或许他是最糟糕的现任总统,但他却是一个合格的前任总统。”
然而,命运既不常眷顾于个体,也未对一个国家长久保留好运。里根上任后,迅速开展全球范围内的联盟活动,寻找能够与美国一同对抗苏联的合作伙伴,令原本喜笑颜开的苏联面临着困境。里根利用美国的科技优势,与苏联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军备竞赛”,斯大林时期的勃列日涅夫也因极度狂热于军事力量而被卷入其中,国防支出一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
与此同时,里根对苏粮食贸易的策略愈加阴险,他认为与其统一禁止粮食出口,不如主动增加对苏的粮食出口。这一策略不仅可以削弱苏联的国力,还能缓和美国国内的社会压力。这样的安排使得苏联逐渐形成对美国粮食的依赖,而这种“依赖”也相当于将其生死掌握在他国手中。
1985年,里根主动联系沙特,试图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换取增产石油的承诺。在当时的背景下,沙特看着阿富汗在苏联侵略下心中恐惧,因而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美国的要求。国际油价因此暴跌,给苏联带来巨大的损失。而此时,苏联政坛也开始了剧烈的变动,新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决心进行更深层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早曾听闻中国在土地改革方面的成功,认为家庭联产责任制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自1987年起大范围推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苏联粮食产量果然有所增加,商店内的物资短缺情况也获得了一定缓解。然而,早已势如破竹的苏联经济却有如大厦倾塌,无法迅速遏制。
长久以来,军工复合体对国民经济的扼杀,使得短时间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几乎不可能。由于戈尔巴乔夫的一系列错误决策,苏联的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动荡不安。在1991年圣诞节,举世瞩目的红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落下,象征着曾经梦想中的国家在叛徒之手终结了自己的历史。
讽刺的是,就在此时,苏联的粮食却意外迎来了丰收。然而,在国家破碎、人民绝望的惨痛现实面前,这样的“喜讯”已显得毫无意义。随着苏联解体,昔日丰收的产粮田迅速被国际粮食巨头们以低价采购一空,黑心资本家们随即利用信息差将其价格抬升,再出售给其他城市居民。这一夜,莫斯科的街头惨遭出现无数倒在路边的人,其许多人都是因为饥饿而死。
在这样的情境下,曾经横扫国际的红军战士们,如今却被迫用价值几万美元的装备去换取几片面包。看到这种窘迫,许多人才恍若意识到,在崩溃大厦下,最悲惨的永远是底层无辜的平民。尽管苏联因粮食问题崩溃,但这同样给我们提出了戒律:粮食乃国家之命脉,务必牢牢掌控!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86亿吨,在历史上再创佳绩。
实际上,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在历史数千年里都显得格外珍贵。许多人对于“饥饿”的记忆依然历历在目,正因如此,我们愈加明白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既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民众蓬勃向上的基础保障。每当我们围坐在餐桌旁,回味往昔,心中总会泛起五味杂陈的感受。中华民族与饥饿持续斗争千年,如今我们以极少的土地养育了14亿人口。当香气四溢的饭菜漂浮在每个人的鼻间,带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任何其他情绪无法替代的!
《冷战与美国粮食外交:以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的召开为中心》《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粮食援助政策研究》《粮食战争:霸权之柱背后的隐秘武器》《尼克松-福特政府对苏联粮食贸易政策研究》《苏联粮食采购政策的演变及其初步分析》《试评苏联的三次大饥荒及其赈济》。编辑:糖葫芦 责编:Z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