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状元之才,却名落孙山!
他,本该是国之栋梁,却反噬旧主!汴梁城的繁华迷了他的眼,更寒了他的心!一个落榜书生,竟让大宋王朝西北烽烟四起,皇帝老儿夜不安寝!只因宋仁宗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规矩”,竟差点加速了北宋的黄昏!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个读书人的“怨气”,破坏力到底有多大?
话说北宋仁宗年间,有个叫张元的读书人,那可是个顶呱呱的人物。脑子活络,文采飞扬,搁现在妥妥的“学霸”一枚。他胸怀大志,觉得凭自己的本事,在科举考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博个功名,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儿?可现实这玩意儿,有时候比戏文还爱捉弄人。张元卯足了劲,一连考了几回,回回都倒在最后那道坎——殿试上。眼瞅着别人披红挂彩,被富家小姐们抢着当女婿,他张元呢?竹篮打水一场空,心里能不憋屈?
这感觉,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桌好菜,结果客人连筷子都没动一下,还撇撇嘴说不合胃口。张元当时的心情,估计比这还堵得慌。他站在金明池边,看着那些春风得意的同科,再想想自己,兜比脸还干净,前途一片迷茫。难道我张元真是个“废柴”?不!他越想越气,这股邪火噌噌往上冒,都快把天灵盖顶开了。
他觉得不是自己不行,是这大宋朝廷有眼无珠,是那高高在上的宋仁宗不识货!“哼,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张元咬咬牙,心一横,跟另一个同样倒霉的哥们吴昊合计了一下,得了,这鸟地方待不下去了,咱哥俩去西夏碰碰运气!你宋仁宗不是不待见我吗?我偏要干出点名堂让你瞧瞧,让你知道什么叫“莫欺少年穷”!这口气,他非争回来不可!
要说宋朝那会儿的科举放榜日,那场面,啧啧,可比现在的追星现场热闹多了!尤其是在京城汴梁,有个特别的习俗叫“榜下捉婿”。
你想啊,一旦金榜题名,那可就不是一般的鲤鱼跳龙门了,简直是坐上了火箭,一步登天!这些新科进士,立马成了全城富商高官眼里的“香饽饽”、“金龟婿”。
放榜那天,金明池边上那是人山人海,各家有闺女的,都伸长了脖子等着。榜文一出,管你三七二十一,先抢了再说!宰相王安石都写诗形容:“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那红裙绿衣交相辉映的,都是抢人抢红了眼的。
这进士为啥这么抢手?说白了,就是个“铁饭碗”plus版。中了进士,意味着官位、财富、社会地位全都有了,还能光宗耀祖。
对那些有钱有势的家庭来说,能招个进士女婿,那是给家族镀金,强强联合。可你想过没有,这看似皆大欢喜的背后,是不是有点人才“内卷”的意思?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这条道上挤,仿佛除了科举,读书人就没别的出路了。
那些被“捉”到的进士,自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可那些没被“捉”到,甚至压根就没上榜的呢?比如张元这样的,眼睁睁看着别人一步登天,自己却成了“漏网之鱼”,那滋味,恐怕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这种巨大的落差,会不会把人逼上另一条路?
张元这口气憋着,到了西夏,那可真是蛟龙入了海。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把西夏王元昊忽悠得一愣一愣的,鼓动他称帝,跟大宋掰掰腕子。
元昊本就有野心,被张元这么一煽风点火,立马就飘了,直接建国称帝。宋仁宗能忍?当即就派大军征讨。可谁能想到,这宋军碰上张元辅佐的西夏军,竟然是屡战屡败!什么名将韩琦、夏竦,在张元眼里,简直是“土鸡瓦狗”。
他还在界上寺墙上题诗嘲讽:“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署名更是嚣张,一长串官衔,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张元如今在西夏混得风生水起。
你瞧瞧,一个被大宋“淘汰”的读书人,转眼间成了敌国的“首席智囊”,反过来把老东家打得鼻青脸肿。这事儿闹的,北宋不得不把国防重心往西北挪,北方还有个虎视眈眈的辽国,这下可好,两头受气,国防压力山大。
你说这算不算宋仁宗当初在殿试制度上犯的一个“小错误”,结果却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间接影响了大宋的国运走向?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张元,就这么凭着一股怨气和一身才华,硬生生撬动了庞大帝国的战略天平。
这历史的吊诡之处,真是让人防不胜防,谁能想到一个落榜生能掀起这么大浪呢?这买卖,对宋仁宗来说,可真是亏到姥姥家了!
张元这事儿,给宋仁宗的刺激可不小。痛定思痛之后,这位以“仁”著称的皇帝,终于对殿试录取制度动刀子了。
嘉祐二年,下了一道诏书,说以后参加殿试的举子,只排名次,不再黜落,人人有份,皆大欢喜。史书上夸宋仁宗,说他这是心怀仁慈,体恤那些远道而来的寒门学子,怕他们落榜了没钱回家,想不开寻短见。
还举了个例子,说四川有个举子落榜后,写反诗煽动成都知府造反,仁宗知道了,哈哈一笑,说“老秀才发牢骚罢了”,给了个小官安抚了事。听着是挺感人的,皇帝宅心仁厚,体恤读书人不易。
可真就这么简单?《燕翼诒谋录》里可不这么说,它明明白白写着,就是因为张元这“叛逆之贼子”投靠西夏,给大宋造成了大麻烦,朝廷才开始反思殿试黜落制度的弊端。
你想啊,一个张元就够头疼的了,万一再多出几个张元、李元,那大宋江山还稳不稳当?所以,这“不黜落”的改革,究竟是宋仁宗真的“圣母心”泛滥,想当个好好先生,还是被张元这个“前员工”的报复行动给逼得没办法,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和改变?恐怕后者更接近真相吧。
一个“叛徒”的行为,竟然间接促成了一项惠及后世千千万万读书人的“仁政”,这历史的黑色幽默,也真是够可以的。这到底是“亡羊补牢”呢,还是“打掉牙和血吞”的无奈呢?
说到底,宋仁宗和张元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制度与人性的复杂纠葛。一个看似微小的政策漏洞,就可能让一个本可为国效力的人才流失,甚至反戈一击,引发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真不是一句空话。
宋仁宗的殿试“不黜落”改革,究竟是真正意义上的“仁政”,成就了后世读书人,还是在某种程度上为避免人才变成“定时炸弹”,间接纵容了平庸,为北宋后来的积弱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参考文献:
《燕翼诒谋录》 - (宋)王栐 著
《曲洧旧闻》 - (宋)朱弁 著
《宋史》 - (元)脱脱等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