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六位战绩显赫的司令员。战争结束后,其中四人得到了升迁,而另有两人则经历了职位的下调。这些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回国后的待遇如何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四位获得升迁的将军。
陈赓,湖南湘乡人,是“黄埔三杰”之一。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朝鲜战争爆发后,陈赓主动请缨,投入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值得一提的是,陈赓三度赴朝作战,他的每一次入朝都给战局带来了深远影响。
陈赓的第一次入朝是在1951年1月23日,当天他抵达了志愿军司令部,和彭德怀见面。两天后,陈赓参加了中朝高级干部联席会议,彭德怀针对前三次战役做了总结。在会议中,陈赓表现出他一贯的幽默和严谨,同时认真聆听战局总结。为了更好地了解战局,他亲自前往前线,熟悉敌军的部署和装备情况。尽管第一次入朝的时间较短,但这为后续的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1年1月25日,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爆发。志愿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未达到预期目标。彭德怀立刻回京向毛主席汇报,并决定调陈赓率领第三兵团加入战斗。此时,陈赓因腿伤稍有恢复,迅速前往朝鲜,协助第三兵团稳定战局。
1952年,由于国内有重要事务需要处理,陈赓返回国内,完成了第二次入朝任务。1952年4月,陈赓再次赴朝,他改进了“坑道作战”战术,有效减少了战士的伤亡。
1952年6月16日,陈赓回国后迅速投入到哈军工的筹建工作中。1954年10月,陈赓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并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被授予大将军衔。
接下来,让我们聊一聊另一位杰出的将领——邓华。邓华虽然资历稍逊于陈赓,但也是中国军队中的一位传奇人物。无论是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还是辽沈战役,邓华都参与了关键的战斗。彭德怀曾高度评价他:“邓华知识丰富、眼光独到,考虑问题细致周到,作战勇敢,善于出谋划策,是个得力助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邓华担任了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参与了上甘岭战役的部署,并在金城反击战中指挥作战。正是这场胜利,促使美国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邓华于1954年回国,先后担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此外,杨成武和杨得志两位将领也因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升迁。1951年2月,周恩来总理与杨得志、杨成武会面,宣布他们将被选派赴朝作战,并对他们寄予厚望。总理的话语中提到:“三杨”指的就是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这些将领的部队战斗力极强,充满光荣传统。
1951年2月中旬,杨得志率领第19兵团前往朝鲜,投入第五次战役。4月22日,19兵团战士们与敌军展开激烈阻击战,最终以压倒性的优势歼灭了敌军8万多人,牢牢控制了战线。杨得志因此在1952年7月被任命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
杨成武担任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在1951年9月29日至10月22日的秋季防御战中,他带领部队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尽管面对敌人飞机坦克的猛烈攻击,杨成武依然坚持指挥,甚至连续多日未曾休息,始终站在指挥一线。
杨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