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不倒,江山不老。”在共和国开国将军中,有三位将领被合称为“三杨”。他们都是功勋卓著的杰出人物,各自都有许多共同点。那么,在这三位中,谁才是真正的“老大哥”呢?
从年龄上来看,杨得志无疑是“三杨”中的老大哥。杨得志出生于1911年,杨勇出生于1913年,而杨成武则出生于1914年。显然,杨得志年纪最大,是这三人中的长者,而杨勇排在第二位,杨成武则最年轻,位列“小老弟”。
“老大哥”不仅仅是指年龄上的长幼,还体现了各自的成就与地位。就军衔而言,三杨与许世友、韩先楚、陈锡联等人一样,均为开国上将,这一点没有差别。
在建国之前,三杨的职业生涯几乎同步,他们都曾担任兵团司令员,指挥过数万大军,活跃在不同的战场,难分高低。然而,建国后的成就和影响力却出现了分化。
杨成武,这位年轻的“小老弟”,在三杨中最早进入了权力核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杨得志仍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杨勇也在朝鲜执行任务,而杨成武已经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进入了军委核心。这一超越,两位老大哥的职位显然无法与之相比。
1955年,杨得志成为济南军区首任司令员,而杨成武则成为北京军区的首任司令员。尽管两者同为大军区司令员,但由于北京军区掌管的是京畿重地,其地位明显高于济南军区。
杨成武作为司令员,常常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距权力中心更近,深处高层决策之中。杨成武还经历了三任总参谋长——粟裕、黄克诚和罗瑞卿。直到罗瑞卿被免职后,杨成武代理了总参谋长职务,成为第一位履行该职权的开国上将。1967年,毛主席南巡时,特别指定杨成武随行,毛主席甚至亲自评价道:“非子龙不可行也。”可以说,杨成武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为了全国最炙手可热的开国上将之一,几乎没有其他人能与之匹敌。
然而,时光荏苒,没过几年,杨成武也像罗瑞卿一样,因特殊原因离开了政治舞台,失去了在高层的工作机会。
到了1958年,杨勇从朝鲜凯旋归国,作为最后一任志愿军司令员,他的回国也标志着他即将步入新的职场阶段。杨成武不再继续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将这个位置交给了杨勇。杨勇的掌舵使得北京军区的地位再度提升,同时他也开始担任副总参谋长等重要职务。杨勇不仅仅是一位军区司令员,更是毛主席的亲近将领。七十年代末期,杨勇复职后不仅担任了副总参谋长,还成为了军委常委和军委副秘书长。1982年,杨勇还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这个职务是杨成武所未曾担任过的。
杨勇继杨成武之后,成为了权力中心的一员,并且得到了邓小平的重视和器重。而相较而言,年长的杨得志则是三杨中最晚进入权力核心的。他从1955年起,始终在地方担任大军区司令员职务,先后在济南、武汉和昆明三大军区任职,直到1980年才调入中央,担任总参谋长。尽管杨得志进入总参谋部较晚,但他却一举成为总参谋长,这一职务不仅杨成武未曾担任过,杨勇也只是担任了副职。杨得志进入总参谋部后,任期长达七年。此外,杨得志还成为了第十二届政治局委员,这是杨成武和杨勇所没有的荣誉。可以说,杨得志凭借着后发优势,最终笑到了最后,成为了三杨中真正的“老大哥”。
综上所述,虽然杨成武最先进入权力核心,杨勇紧随其后,但最终在年长的杨得志的晚年,他的成就超越了两位年轻的将领,赢得了更多的荣誉和地位。因此,杨得志无论从年龄、最终地位和个人成就来看,都无可争议地成为三杨中的“老大哥”。
(参考文献:《杨成武回忆录》、《杨得志一生》、《杨勇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