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6年,上级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北京卫戍区的级别从正军级提升为兵团级,并任命北京军区的副司令傅崇碧为其兼任指挥。最初,卫戍区设立了第一和第二政委这两个职务,然而这两位政委都是兼任的身份,并不直接参与日常的管理工作。上级要求傅崇碧选拔一位合适的人选担任政委,经过仔细考量,他最终推荐了黄作珍。
黄作珍与傅崇碧同属华北军区的背景,二人在战争年代长期在晋察冀地区共同奋斗,尽管他们在那段时期没有直接搭档的经历。解放后,傅崇碧担任了63军的军长,而黄作珍则出任政委,俩人也在同一时期兼任石家庄警备区的司令与政委。傅崇碧选择黄作珍为政委,除了考虑他的能力外,也可能是基于他们之间的熟悉关系。
傅崇碧在解放后从64军的副政委调任至63军的军长,这样的快速提拔在当时显得相当特殊。由于他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政治工作,按照正常的组织晋升流程,他应当继续在军政委的位置上,而此次调任至军事岗位,或许是因为当时华北军区内军事主官的空缺所致。此前,他曾代理过旅长,尽管积累了一定的指挥经验,但相对来说时间并不算长。
在铁原阻击战中,63军展现了卓越的战斗力,傅崇碧这位儒将因此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誉。战后,部队驻防于石家庄。后来,他请求到高等军事学院进修,学制为三年。然而在他毕业前夕,因突发疾病入住医院,未能得到安排新的工作。直到1961年,他才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副司令。换句话说,从他进入军事学院到1966年这段期间,他几乎没有从事实际工作,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学习、休养,或者担任副职,没有搭档。
从工作层面来看,黄作珍在政工干部当中显得尤为熟悉和适应。此时的黄作珍并不是军政委,而是调任到了北京军区政政治部担任副主任。两人之间,一个属于大军区的副职,另一个则是正军级职务。如今,上级希望傅崇碧能找一个合适的搭档来共同工作,更希望听取他的意见。若傅崇碧认为合适,组织上大方会考虑实行调动。在他将有关意见反馈给上级后,黄作珍便被任命为北京卫戍区的第三政委。第一政委由副总理兼任,第二政委则是北京市第一书记兼任,此时黄作珍主要负责卫戍区的日常事务。
自1966年卫戍区扩编以来,工作形势可谓紧张,应对着中央首长的警卫任务,同时肩负着维护首都北京的安全与稳定。那时数十万名红小将涌入北京,卫戍区的压力与日俱增,工作量之大不言而喻。傅崇碧曾透露,中央发给他们的文件数量竟比大军区还要多。
作为卫戍区的军政主要负责人,傅崇碧在召开中央会议期间,也需列席,和大军区司令、政委以及省委书记一同参与讨论。随着工作量的持续扩大,上级又增补了两位政委,为卫戍区的工作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支持。黄作珍的职务也因此从正军职顺利晋升为正兵团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