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兵上校:廖耀湘
廖耀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位杰出将领,堪称国军的虎将,他的江湖绰号也相当响亮——“东方巴顿”。作为远征军的一员,他曾亲自率领部队与日本侵略者作战,战功显赫,甚至可以与孙立人相提并论,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后者。证据很明显,二战结束后,美国曾为多位国民党将领颁发奖章,廖耀湘与李宗仁、卫立煌、陈诚等重要将领一样,都获得了“金叶自由勋章”。这项荣誉代表了对他们贡献的高度认可,也使得廖耀湘在中国远征军中拥有了顶级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廖耀湘虽然仅仅是一个师长,但他的影响力与远征军司令卫立煌相当,而另一位远征军的代表人物杜聿明和孙立人,获得的却是“银叶自由勋章”,与廖耀湘的金叶勋章相比,少了一等级。这一点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对外国的崇拜,而是证明了廖耀湘在军事上的卓越能力。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解放战争中,廖耀湘能够指挥由新一军与新六军等两大王牌部队组成的12万大军,西进东北。这绝不是偶然。在辽沈战役中,除了锦州之战,廖耀湘指挥的“胡家窝棚战斗”也成为了关键战役。有人在《亮剑》中提到,丁伟曾对李云龙说道,“一个师横扫廖耀湘一个军”,李云龙瞬间破防,这背后正是廖耀湘军事实力的体现。
再提到《亮剑》中的军衔争议,丁伟不满自己仅被授予少将军衔,直言不公。而从军衔的角度来看,廖耀湘的境遇甚至更为特殊。尽管他在解放战争中已是兵团司令,但他的军衔依然只是一个低级的“骑兵上校”,直到1948年9月,才被晋升为少将军衔。遗憾的是,他直到被俘前都未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若从军衔的角度来说,丁伟的少将军衔,反而显得“过高”了。
二、廖耀湘到底是怎么回事?
看到这里,许多读者可能会产生疑问:“廖耀湘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这小编是不是胡编乱造?”放心吧,笔者所说的并非空穴来风。廖耀湘的军衔,不论是骑兵上校还是最终的陆军少将,都是国民党的正式军衔,这些军衔在当时都是合法有效的,可以查证、可以验证的。
事实上,廖耀湘在1947年8月出任国军第9兵团司令后,虽然在实际职务上担任了相当于中将的指挥官角色,但他的军衔依然只有上校。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当时国军军衔制度的特殊性。实际上,国民党的军衔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日军的制度,这并不令人意外。毕竟,日军是亚洲当时最强的军队,孙中山对于日本的了解也深刻。因此,1912年3月,孙中山便通过《陆军人员补官任职令草案》和《陆军官佐免官免职令草案》设立了国军的军衔制度,并且经过袁世凯的补充修正,最终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体系。按理说,军官被分为两类六个等级,其中将官包括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包括上校、中校和少校。
然而,由于军阀混战,国军的军衔体系在实际运作中变得极为松散。许多军阀为自己的部下封官晋级,导致军衔制度失去了原有的标准化。蒋介石在一统江山后,尝试通过何应钦来整顿这一混乱的状况,并成立了“军事委员会铨叙厅”来进行军衔管理。尽管如此,由于当时军阀势力仍然庞大,完全推翻过去的做法并不现实,蒋介石只能选择修补和规范。
因此,廖耀湘的骑兵上校军衔和后来的陆军少将军衔,实际上是这种“铨叙军衔”的一部分,它们是正式而正规的,但却并非完全符合他的实际职务。实际上,许多军官在正式场合还是以职务军衔为主,比如廖耀湘在东北战场上即便是上校,也常被称为“中将司令”,这种情况在国军中较为普遍。
三、铨叙军衔与职务军衔的区别
铨叙军衔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它不仅仅有传统的上将、中将、少将,还区分出了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等等级。例如,蒋介石便被授予了“特级上将”军衔。尽管如此,军衔的授予并不意味着职位和职务的直接对应。某些情况下,军衔与实际职务并不完全匹配,这就需要依赖职务军衔来补充。例如,张灵甫虽然仅为少将军衔,但由于其担任的是中将职务,他就可以享受中将的待遇。
廖耀湘的情况也是如此。在东北战场,虽然他拥有的是上校军衔,但由于其职务是兵团司令,因此被称为“中将司令官”也并不为过。即便如此,这种职位与军衔的差距,也使得很多国军将领感到不满。蒋介石曾就此问题做出过权威解释,强调军衔并非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某些军官的学识和能力可能远超一些外国的军长和师长。
廖耀湘作为兵团司令,却仅为上校军衔,这也揭示了国民党军衔制度的混乱和蒋介石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困难。尽管他尝试通过一系列解释和调整来平衡这一矛盾,但这一制度上的缺陷依然在当时无法完全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