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来的阿斗”这一说法常被用来形容那些没有发展前景的人。那么剧中的阿斗到底有多无能?而历史上真实的阿斗,真的像人们口中的那样毫无价值吗?
阿斗是刘备与小妾甘夫人所生的孩子,名为刘禅。相传甘夫人在梦中吞下北斗星,因而怀孕,刘禅也因此得到了“阿斗”这个小名。
阿斗的一生充满波折。在他还只是婴儿时,就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逃亡。曹操派出精兵猛攻刘备,刘备在长坂坡一败涂地,来不及带走家人,匆忙逃入山中。甘夫人紧紧抱着年幼的阿斗,带着孩子四处躲避敌军。阿斗差点被无情的乱剑砍中,甘夫人拼命护住儿子,却不幸死于敌军的刀下。幸好,赵云及时出现,将阿斗救走,免于丧命。然而赵云的英勇也差点让他被敌军捉住。赵云冒死将阿斗交给刘备,刘备看见儿子安然无恙,愤怒地将阿斗摔在地上,悲痛地说:“一个婴儿,差点丢了一名大将。”看到主君如此重视自己,赵云的忠心更加坚定,誓死效忠刘备。这一幕也让刘备深得人心,成功巩固了自己的人脉。
几岁之后,阿斗再一次经历了一次逃难。曹操发动突袭,刘备驻扎的小沛被攻破。慌乱中,刘备不得不抛下家人,年幼的阿斗被卖入汉中。正巧,扶风人刘括将其收养,视如己出。而邻居简某则助刘备攻下益州,刘备终于找到了阿斗,并决定将其立为太子。
刘备身边汇聚了许多忠诚的大将,在汉中之战中,刘备的将领们斩杀了曹操的名将夏侯渊,逼得曹操撤退,刘备成功占领汉中,这一胜利鼓舞了士气。而在曹操元气大伤的同时,关羽孤军出征,讨伐曹操,虽然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曹操的军队伤亡惨重,曹仁也被围困,但没想到东吴悄然越过湘水,背后偷袭,成功夺取了荆州,关羽最终被杀。这一重大损失让刘备痛心疾首,誓言为兄弟报仇,率军攻打东吴。可在战争中,刘备由于忽视了诸葛亮的建议,带领大军进入了不利的山谷,遭遇了陆逊的火攻,八百里联营顿时化为灰烬,刘备大败。败退至白帝城,身心疲惫,病痛缠身,刘备在此将阿斗托付给诸葛亮,自己也因病去世。
阿斗继位时,蜀汉已是岌岌可危,政权走向衰退。阿斗本身学识有限,治理国家的能力更是微不足道。如果他能够听从诸葛亮的教诲,诸葛亮也许能成功“续命”,帮助阿斗一统天下。然而,阿斗确实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诸葛亮也终究未能长命。刘备临终时,亲自向诸葛亮嘱托,若阿斗能担起帝王责任,就竭尽全力辅佐他;若他不能,诸葛亮则可自行取而代之。
诸葛亮深知刘备的知遇之恩,即使知道阿斗难以成材,依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始终辅佐阿斗。刘备死后,诸葛亮不负托付,发动了五次北伐。在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病重,危在旦夕。阿斗这时来到了前线,问了诸葛亮一个问题,瞬间让诸葛亮意识到阿斗并不像外界所认为的那样无能。他问道:“若诸葛亮去世后,谁来接替您的位置?”诸葛亮耐心回答,心中却感到宽慰,因为他发现阿斗虽然平时沉默寡言,但并非愚蠢,而是具有一定的智慧。
阿斗虽然在文学才华上有限,但他的确不如人们所言的那样愚笨。正如“乐不思蜀”这一成语所体现的,阿斗的表现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和蜀国百姓的性命。在蜀国灭亡后,阿斗被魏国囚禁。司马昭宴请阿斗,安排人表演蜀国的舞蹈,试图从中探知阿斗的心思。若阿斗表现出一丝悲伤或愤怒,司马昭可能会认为他仍有反抗的决心,并会立即除掉他。然而阿斗表现得非常冷静和愉快,反而让司马昭误认为他无欲无求,胸无大志,这样一来,蜀汉的臣民也免于一场屠杀。
从表面看,阿斗是个昏庸的帝王,但他却在关键时刻巧妙地化解了危机,保全了自己和臣民的生命。在诸葛亮临终时,阿斗的一番提问让诸葛亮认识到,阿斗虽然未曾展现出过人的智慧,但在某些关键时刻,他能够作出果敢的决策,并非如外界所说那般完全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