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你是否能想象,有人12岁写下让全城读书人都服气的文章,却在科举场上八战八败?在明朝动荡的嘉靖年间,绍兴的一个少年,跌跌撞撞从被寄人篱下的小可怜一路成长为兵法奇才、讽世怪才,人生路上风浪不断。他就是徐渭,一个“活得比小说还精彩”的传奇人物。可大家都说他是天才,到底他的人生有多天才?他的故事,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隐秘?你以为这只是一个落榜书生的唏嘘往事,其实背后还藏着什么玄机?
有些人一出生仿佛就被命运戴上了“难”字的项圈。徐家的前半生就是大道上的古董轿子,从首富到落魄,只花了老爷子“咽气”一瞬间。兄长无能,家道中落,两个“败家子”还没等先人冷透,就商量起遗产分配。徐渭这根徐家的独苗,明明聪明绝顶,却偏撞上了“全家唯我倒霉运”。同龄人都在享福,他只能在冷飕飕的偏房啃书本。表面上徐渭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被乡里称为“小诸葛”,背后却是家族、亲情、仕途三重失落。天才为啥一再被生活绊倒?他真不行,还是天意捉弄?
故事要一层层剥,看似简单,其实里面藏着细细腻腻的辛酸与挣扎。徐渭自小吃够了亲情的冷淡,十岁母亲被赶出徐府,十四岁又眼看兄长挥霍一空、自己被当包袱“转赠”。从百年大户到变卖家产,不过一场大雨冲了徐家的瓦片。曾有大户人家送上聘礼,徐渭以“入赘”换了一线生机。大户潘家倒也不虐待于他,甚至让他见了世面,结交了几个能看得起他的朋友。但求学路却像是在崎岖山路上扛麻袋——八次乡试,无一中举。书里的天才,考场上成了“笑柄王”。同村老大爷摇头,小孩嘴里传唱他的落榜“名诗”,就连家人都信心全无。潘家看走了眼,潘氏气病身亡,从入赘青年变成了无依游子。
你以为这已经低到谷底?不,徐渭的人生还没走到最冷。潘家不容,外人不敬,徐渭流浪街头,靠朋友接济度日。唯一的一点希望——开私塾教书,还是靠前岳父的同情心。不久,东南沿海倭寇肆虐,百姓生活乌烟瘴气,徐渭又被“山河破碎”卷入大潮。替国家出力,倒是一战成名。在胡宗宪手下,徐渭运筹帷幄,智斗倭寇,不少战报上都留了大名。这点荣耀,却终究抵不过朝堂权斗的风浪。上司胡宗宪因党争获罪入狱,最后惨死,徐渭也连坐下狱,惶惶不可终日。朋友搭救,得以保命,但连年折腾,终于把这位天才折磨得精神崩溃,时而自残,时而“发疯”。一次失控,他甚至误杀了妻子,又被判牢狱七年。人生至此,该塌的天都塌了。
剧情又急转直下。徐渭坐牢期间,别人以为他会彻底垮掉,但老天却像给了他一片自留地,让他在牢房里反省、读书、作画、写诗,把压抑多年的才情全都吐了出来。他的字画题诗,被看守偷偷藏起,成了狱中小镇的“镇监之宝”。七年之后,徐渭灰头土脸出狱,朋友们带他游山玩水,他反倒豁然开朗,写下了千古名篇,成为文人圈里的另类标杆。此时的他,再不稀罕什么功名利禄,只要山水相伴,诗酒自乐。然而,家道、国事、情感三重痛苦的积蓄,终于让他变成了文坛上的“疯癫怪才”。他拒绝一切当权者的邀请,独与学生为伍,给后人留下一串串怪妙的故事和谜题。比如那幅“一字千秋”的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看似无厘头,其实是对人生的深刻告诫:年轻时宜勤勉,莫到老来空叹息。原来,一切的悲喜都藏在几个字的真假音里。徐渭用平凡到极致的日常,点醒了无数求学路上的迷茫之人。
看上去,徐渭晚年已经风轻云淡,实则暗藏隐忧。他写下诗画留名后世,却依然孤独终老。学生们来来往往,终究隔着一层世情。一只老狗陪着他走到73岁的尽头,这是被时代遗忘的小人物宿命,也是大智若愚者的归宿。偶尔有人前来请教、求字,谈笑之间,徐渭言语里满是自嘲和苦中作乐。他没有仕途的光环,也没有家族的支撑,在一片清冷的院子里画石写兰,孤影自怜。倭患虽已平定,社会却依旧动荡,文人的名声安慰不了肚子,老百姓看热闹、叹才情,却没人真能理解他的落寞。他一生都在与力不从心的现实拉扯,临终只留一屋残书、一桌冷饭、还有门外的青草和墙角的老狗。看似一切回归平静,其实后浪翻滚早已悄悄拍到岸边。
说到底啊,这“天才不走运”的戏码,看明白就是: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半条命已经定了;遇上什么样的上司,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徐渭再怎么“好读书”,最后也还是“不好读书”。有人说,那是命;有人说,不努力怎么行;可偏偏有人一生都拼了命,兜兜转转,还是原地打转。说徐渭是怪才,一点没夸大。其实不止他,古往今来,多少“卷书万卷不及世事难懂”的人才,也都栽在了人情冷暖、制度坚冰里。外人都羡慕他才情横溢,有几个人真愿意拿自己的福气换他的遭遇?不要被一句“英雄迟暮”唬住了,其实很多事都能用一句“你行你上啊”反过去怼回去。要真佩服徐渭,不如学他点透世事的那股子通透劲,否则光剩下感慨,也是白搭。
你说,要是徐渭生在今天,考个公务员八连败、老婆被气病、兄弟败光家产,最后还得靠养狗陪伴,咱们是不是还会觉得这是一段励志人生?天才落魄到底是个人命不好,还是这个社会只喜欢成功学?“早读书晚读书”又关老百姓什么事?你站哪一边?欢迎在下方评论,看看今古有多少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