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才华论
唐朝的第一位太子李建成为何最终输给了秦王李世民?归根结底,问题集中在这两方面。
首先,李建成的才华远逊于李世民。李世民的卓越才能无需多言,他不仅以个人的力量征服了大唐的大部分疆域,几乎三分之二的大唐版图都在他的手中,而李靖也为大唐的扩张做出了巨大贡献。相比之下,李建成始终在李渊的身边,似乎未曾展现出何种令人瞩目的能力。
然而,笔者对此观点略有不同看法,才华的高低实际上与其所处的平台有着密切关系。如果诸葛亮没有出山辅佐刘备,他不过是个乡村之地的权威人物;若韩信未曾被刘邦任命为大将,也许会永远默默无闻。李世民的命运也许并非注定如此伟大,若他坐上太子之位,他可能也会像李建成一样做着繁杂而低调的事情,比如为军队筹备粮草,难以获得显赫的战功。
李世民之所以能在战场上屡屡获胜,甚至一战擒双王,背后有着独特的战术思路。在两军对峙时,他常常表现得相对低调,避免直接决战,消耗对方的资源,直到敌方粮草断绝或士气崩溃,他才果断出击,亲自带领队伍拼杀,像狼一样紧紧咬住敌人不放,直到击垮敌军。这一切的成功,关键就在于他的军队粮草供应无忧,而这个背后,是李渊和李建成父子为李世民提供了足够的后勤保障。
因此,才能的高低,归根结底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太子的位置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不仅要面对父皇的控制,还要防备兄弟们的竞争。在这个位置上,任何显赫的成就,都容易归功于父皇,而一旦犯错,背黑锅的却总是太子自己。综合来看,李建成的才华不足,根本原因其实与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二、心狠论
第二个原因则是李建成不如李世民心狠。这一论点,通常指的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射杀李建成。然而,笔者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说法。如果能够在谈笑之间巧妙地解决问题,何必非要展现自己的狠毒呢?
有的人会认为,能够毫不犹豫地消除敌人,是一种非凡的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狠毒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前,已经处于极大的优势地位,李世民不得不依靠“狠”来挽回劣势,才促成了这场历史事件的发生。
实际上,所谓“狠”,根本是一种生存本能。无论多么儒雅的公子,如果身处荒岛求生,都会逼迫自己变得冷酷无情。更何况,皇位继承是一个充满竞争和血腥的过程,任何懦弱的人根本无法坚持到最后。因此,“狠”并非李世民胜利的唯一原因,而是一种在生死存亡的情况下采取的生存策略。
归根结底,李建成的失败并非因为他不够狠,而是因为他忽视了政治的真正含义。名言曰:“政治就是朋友多,敌人少。”这正是李建成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张婕妤和尹德妃
在李世民成功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夺取洛阳后,李渊的喜悦难以言表。这一胜利意味着大唐稳坐天下,李渊的两个宠妃张婕妤和尹德妃决定前往洛阳“慰劳”军队。然而,李渊其实早已明了,这两位爱妃并非单纯的“慰劳”军队,而是借机为自己家族挑选财富。李渊虽然点头同意,但并未料到两位妃子会遭遇李世民的拒绝。
李世民明确表示,洛阳的财宝都已妥善保管,连土地也已分配给有功之臣。张婕妤看到自己的请求被拒绝后,转而向李世民要求洛阳的一块良田,但同样遭到拒绝,李世民直言这块地已赐给了李神通。这使得张婕妤和尹德妃心生不满,回到宫中后,她们将这一切告知李渊,并且暗示李渊应该考虑谁才是更有权力的“皇上”。
由此,李世民与张婕妤和尹德妃结下了深深的怨恨,而李建成与这两位宠妃亲近,甚至成为了她们的支持者。张婕妤和尹德妃开始在李渊面前大力推崇李建成,反过来对李世民进行攻击。这一局面,表面上看似李世民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四、注定了结局
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亲都是窦氏,而窦氏家族在唐朝初期极具影响力,甚至在开国之前的地位也比关陇李氏更为显赫。窦氏去世后,李渊即位为帝,却从未再立皇后,因为在当时,立后事关极大,窦氏家族的势力不容忽视。李渊不敢轻易妥协,三子必定会反对,而且窦氏家族也并不愿看到李渊再立后妃。
相比之下,张婕妤和尹德妃的背景显得微不足道,虽然凭借李渊的宠爱,她们显得一时风头十足,但她们所做的种种举动,包括得罪李神通和张扬个人利益,都让她们成为了当时宫中的“妖孽”。她们的行为使得她们在许多人眼中毫无分寸,尤其是在李世民展现出坚决态度时,更多人选择了站在李世民一方。
李建成与张婕妤和尹德妃亲近,不仅让人对他产生了深深的质疑,更加剧了他与李世民之间的竞争。当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时,李建成早已注定失败,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大部分支持者,而李世民凭借更多的朋友与支持者,最终顺利获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