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注定要铭刻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当时,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向全国宣布,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并且无条件投降。半个月之后,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的甲板上,日本的代表正式签署了投降协议,标志着这场席卷全球的邪恶侵略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美国一贯宣称,是两颗原子弹打垮了日本,他们曾宣扬“雷达赢得了战争,而原子弹结束了战争”。这句话成为西方学者谈论科技作用时的标志性说法。然而,如果仔细回顾1945年日本的内外交困,就会发现,原子弹虽然具有重要影响,但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实际上,苏联的态度在那时对日本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苏联的加入才是压垮日本军国主义的最后一根稻草。
1945年4月,美国策划并发动了代号为“冰山行动”的战役,目标是攻占位于日本附近的冲绳岛,并以此为跳板直接发起进攻,这场战役被后人称为太平洋战场最为惨烈的冲绳岛战役。虽然美军原计划在15天内占领冲绳岛,但日本军方誓言“宁死不屈”,竭尽全力展开了反击。他们在岛屿的海滩上布下重重陷阱,第一个登岛的美军部队纷纷被炸弹击中,成千上万的士兵丧命。由于日本军人对岛屿地形熟悉,尽管美军人数众多、装备先进,但依旧无法在战斗中轻松获胜。
日本士兵的拼死抵抗令美军损失惨重,最终,这场血腥的冲绳战役持续了82天,导致日军约十万士兵死伤,而美军也损失了约八万名精锐部队。尽管美军最终成功占领了冲绳岛,但美国并没有认为战争已经结束,冲绳的惨烈牺牲促使美方作出决定,投下了两颗原子弹。
1945年7月17日,美、苏、英三国的首脑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德国投降后,仍在顽强抵抗的轴心国只剩下日本。在这次会议中,如何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成为了主要议题。然而,7月26日发布的《波茨坦公告》中,苏联并未参与,公告中却始终突出中国在亚洲战场的地位。这背后是美苏两国的博弈,斯大林一直在讨价还价,尤其是在如何加入对日作战的问题上。美方为了促使苏联参战,向其做出了一些妥协,甚至提出了对苏联最为重要的库页岛问题。但随着美国成功试爆原子弹,美方的立场发生了改变,开始对苏联参战产生了抵触情绪。
日本方面在收到《波茨坦公告》后,首相铃木迅速召开了高层会议,商讨投降事宜,但日本军方坚持不松口。军方认为,公告的内容并非无条件投降的命令,因此他们坚决拒绝了铃木的投降提议,并试图隐瞒公告的内容,以避免民众产生停战的情绪,进一步动摇军心。军方的固执不仅源自其偏执的民族主义情绪,还因为他们寄希望于苏联的调解,渴望通过苏联的介入,争取到一些有条件的投降。
尽管军方的态度异常坚决,但铃木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只能在公开场合表示:“我们将坚决把战争进行到底”。这时,日本依然寄希望于1941年签署的《苏日中立条约》能够保住他们的安全,毕竟,苏联尚未明确表态。然而,随着美军在广岛投下原子弹,苏联的立场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苏联方面并未立即报道原子弹的爆炸事件,这显示出斯大林对美国这一做法的强烈不满。斯大林认为,美国试图通过一颗原子弹来重新定义自己在亚洲战场上的主导地位,并通过中国来填补东北亚的空白。日本的投降已经成为时间问题,若苏联再不参战,二战结束后,苏联的国际地位势必逊色于美国。
8月6日,美军投下的“麻雀”原子弹从广岛上空坠下,瞬间摧毁了整座城市,“小男孩”造成了13.9万人死亡。日本彻底丧失了抗战的信心,并在绝望中希望能够通过苏联来获得某种缓和。然而,苏联却依然保持沉默,直到8月8日,日本驻苏大使佐藤收到了一封电报,指示他必须尽快弄清苏联的立场。
佐藤紧急前往见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然而,在他准备向莫洛托夫提出请求时,莫洛托夫毫不客气地宣读了苏联的声明:根据雅尔塔协议,苏联决定自次日起对日本宣战。这一决定来得迅猛,令佐藤毫无反应,他甚至来不及将这一消息传回日本。不到一个小时,苏军便在东北部对日军展开全面进攻。日本未作任何准备,战况一片混乱。
与此同时,美国依旧按计划准备投下第二枚原子弹。8月9日,长崎的“胖子”原子弹爆炸,彻底摧毁了日本的最后一丝抵抗力量。日本此时意识到,接受波茨坦公告,已经是唯一的选择。加州大学的学者长谷川毅在其著作中提到,美国认为原子弹的打击直接促使日本投降,但实际上,苏联的参战才是决定性因素。原子弹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苏联的加入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最后希望。
至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在日本广播中宣布终战,日本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尽管美国两颗原子弹的打击作用不容忽视,但苏联的参战无疑是促使日本走向投降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