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不仅能让您更方便地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体验到不同的参与感,感谢您给予的支持。
清朝流放宁古塔是个严厉的刑罚,背后暗含着怎样的悲惨呢?如今,看很多关于清朝的电视剧,无论哪个皇帝,犯事之人总是被发配到宁古塔这个地方。既然流放是刑罚的方式,那显然不会让罪犯享受安逸的生活。那么,宁古塔究竟位于何处?它又有多么可怕?为何成为流放的首选之地呢?
实际上,流放刑罚在我国的封建王朝中由来已久,追溯其源流,可以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天福年间。直至清朝,这一流放制度更是趋于完善,设置了多个流放地,并对流刑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流放在清朝初期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称为“发遣”,意指将罪犯送往东北或新疆等边疆地区,要求他们在这些地方为奴隶劳作、耕种。通俗而言,就是“发遣为奴”。
这项流放刑罚是清朝独创,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实际上是由清朝早期的奴隶制度演化而来的。满族在尚未入关之前,一直生活在东北的严寒之地,主要以放牧为生。在入关之前,他们就对奴婢的管理极为严格,并极力掳掠汉人用作奴隶。后来满族统一了中国,为了巩固政权,不能再明目张胆地使用战俘为奴。因此,皇族和贵族便开始通过刑罚来增加奴隶人群。
然而,仅仅成为奴隶对于罪犯来说,有时惩罚力度不足,因而还需附加其它刑罚。比如刺字发配。刺字起源于古老的“墨刑”,一般是在面上刺青或烙上代表罪名的印记。这种惩罚手段有着双重的含义,既是对罪犯人格的羞辱,也是为了防止他们逃跑。在清朝的流刑中,许多被判处流放的人都会在出发前进行刺字,有的官犯在家人的关系下可以免除,而有的罪犯则需要在左脸刺上罪名,右脸则刺上地名,某些情况下甚至需要同时用满汉两种文字标记。
除了刺字之外,附加刑中最繁重的当属杖责后再发配流放。然而,清朝的打板子并非随意,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杖刑,减轻了打板的数量。比如说,流刑判处两千里的罪犯,原本应当接收一百大板的处罚,但在清朝时代则折算为四十。除了身体上的酷刑之外,流刑中还附加了追赃的惩罚,主要针对贪污、抢劫、欺诈等罪犯,后来的“没收赃款”即是这个意思。
早在顺治年间,清朝便已有“发遣为奴”的实例。历史资料《清实录》上记载了鳌拜会审广东雷州道地方官王承乾一事,他因贿赂罪被判死刑,最终因获得减刑,仅打了一百大板后被发配宁古塔为奴。流刑的场所主要设在东北地区的尚阳堡、宁古塔和乌喇。到了乾隆年间,平定了准噶尔的叛乱后,由于新疆距离京城遥远,需要大量劳动力来耕种和养兵,这里也被列为罪犯流放之地。而在这众多流放地中,宁古塔的名字频频出现,显然它已成为了惩罚罪犯的重要场所。
值得思考的是,宁古塔为何会成为流放的优先选择?宁古塔并非只是一座塔,它实际上是一个地名,位于清朝的东北地区,相当于现在的黑龙江的海林和安宁等地。流放到这里的人,主要是文人、官吏及反抗的士兵等。顺治到雍正年间,清朝对汉字的查禁盛行,许多因文字问题而入狱的人也都被发配到宁古塔充当奴隶。
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大清的法律开始规定,盗窃三次以上、非法拐卖人口等重罪,都会被流放到宁古塔为奴。在此之前,顺治帝就已经将反叛、侵占、欺诈、贪赃等罪犯列入流放之列,清朝对明朝官吏的处理也是被发往宁古塔。宁古塔的多重选择背后,有几个原因。首先,这里地处偏远,环境恶劣,寸草不生,极适合对罪犯的改造。流放者在此不仅要忍受远离家乡的痛苦,还要承受外界环境的恶劣侵袭。其次,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清王朝的根基所在,罪犯被流放至此,既能确保其不脱离控制,也能迫使他们进行修路修桥等重活,以壮大满族老家的发展。再者,当时中俄关系紧张,急需大量劳改奴隶在宁古塔为军队服务,对抗沙俄的入侵,甚至有些流放者还被编入军队参战。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罪犯,一般情况下是没有期限的,属于“永世不得入关”。但也有一些罪犯流放十年,表现合格后可获得批准返回故乡。然而,很多人在前往流放地之前选择自杀,因他们实在无法承受长途跋涉后,被迫为人劳作,并且未必能重返故乡。古代交通不便,流放者常常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脚步行,京城到宁古塔这一段行程,即使走得再快也需要四个月的时间,更何况很多罪犯在上路时已受伤。
康熙年间,他东巡宁古塔时曾对流放者的生活表露出同情,他表示:“此辈既无房屋栖身,又无资力耕种,复重困于差徭;远离乡土,音信不通,殊为可悯。”没有居所,也没有体力耕作的人,只能任劳任怨,做着繁重的徭役。在这个荒凉之地,流放者的悲惨生活显得尤为显著。
宁古塔的流放者中,也有清朝的一些高官大臣。例如,顺治年间,有两位重要朝臣因想为多尔衮平反而惹恼顺治帝,原本是要判处死刑,但因他们曾立下赫赫战功,被改为流放至宁古塔。流放人数最多的,莫过于清朝入关初期,那时清军不仅大肆屠杀明朝官员,还大量流放江南地区的反抗人士,导致清军往京城迁移,江南流人则向东北涌动,促进了南北人口的流动,也使江南的生产技术流入了相对落后的宁古塔地区。
当然,作为流放刑罚,清朝对流放者的管控十分严格,由宁古塔将军统一调配。那么,这些罪犯在宁古塔的遭遇又是怎样的呢?把罪犯流放至宁古塔,实际上是为清朝的发展铺路。根据统计,流放到宁古塔的人数约有150万,这意味着,今天黑龙江地区有许多流人后裔的存在。那么,究竟有哪些姓氏是清朝流人的后代呢?
可以明确的是,一旦流放到宁古塔,不论流放者原来的身份如何,到了这里,皆为阶下囚。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这片荒凉地时,等待他们的却是无尽的剥削和侮辱。犯了谋反罪的流放者,通常会被要求担当最辛苦的劳作,甚至时常遭受鞭打和折磨,其余的流放者通常充当官僚的农奴。当他们无法忍受官庄的压迫时,便选择逃入深山老林,或在那里面开垦荒地,生存下来。而部分有力气的人则被安排在宁古塔的水师营中,当水手或工匠,平时则负责维护基础设施,没什么特长的,就只能充当杂役,随叫随到。
然而,流刑之所以被称为满清“五大酷刑”之一,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不仅造成对流放者身体上的极大压迫,更是对其后代的约束。清王朝的法律规定,奴隶主有权处理自己的奴隶,包括那些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流人。“大清律例”中明确规定:“凡奴婢骂家长者绞,奴婢袭打家长者斩,杀害家长者皆凌迟处死。”显然,这条法律的存在正是为了防止流人反抗,使其遭受无尽的苦难,以达到惩罚罪犯的效果。即便流人受到伤害,官府也毫无作为,且不允许他们赎身,注定要世代为奴。清律规定,凡是嫁给流人的无辜百姓,也会被视为奴隶,因此流人的妻子同样受到折磨,甚至被他人强迫侵犯。
尽管流放刑罚带有明确的封建色彩,但实际上却成为了宁古塔地区得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流人抵达之前,这里的满族主要依靠渔猎和游牧,很少进行农业耕种,他们大多是一年在一个地方耕种,收获后便迁移,发展相对滞后。流人自江南而来,能够确定每年的轮种地点,不仅提升了粮产量,更让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张缙彦,以明朝最后兵部尚书身份流放至宁古塔,他不仅带来了中原的蔬菜和花卉种子,还将农业耕作的方法传入了这片土地,因此当地人称其为“域外群尊五谷神”。
除此之外,还有吴兆骞、杨越等人,他们离开北京时携带了大量书籍,抵达宁古塔后与当地官员建立良好关系,利用这些书籍创建了“读书草堂”,为当地注入了文化的气息。即便他们对地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却没有一个人能够重返故乡。杨越在宁古塔流放三十二年后于七十岁时病逝,终未归家。
在清朝的历史上,涌现出无数流人,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为宁古塔的发展增砖添瓦,甚至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在此扎根。在今日的宁古塔,新旧两城区中,汉族居民的数量甚至超过土著满人,其中的郑、吕、朱、陈四大姓氏均是清朝不同时期流人的后代。1910年,清朝修改法律,正式废除了流放的刑罚,然而这部法律尚未实施,清王朝便已覆灭。
如今的黑土地焕然一新,各族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尽管这片土地的历史蕴含着苦难与泪水,但宁古塔始终是华夏文明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或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