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广为何非要征伐高句丽?
对于隋唐王朝来说,辽东——也就是高句丽,始终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难题。杨广三次征讨高句丽,结果以失败告终。那么,杨广为何执意要征伐辽东呢?其背后有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历史的延续,或者说是历史的必然。由于事件复杂,我将尽量清晰地解释。
隋唐的根基来源于北周,而北周的起源则是西魏,西魏则传承自北魏(拓跋魏),那个著名的孝武帝迁都事件,让鲜卑族正式融入中原文化。在那时,西魏的对手是东魏,后者最终被高欢家族接管,改名为北齐。东魏本身是从北魏分裂出来的,且东魏与北齐的都城都在邺城。许多三国迷可能会对邺城感到熟悉,因为在三国时期,邺城曾是北方的政治中心,是袁绍和曹操的根据地。
也就是说,北周和北齐的本源其实都源于北魏(拓跋魏),只是北周以关陇集团为核心,而北齐则依赖河北的豪强势力。这一势力格局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袁绍和曹操的对立。后来北周灭掉了北齐,并且杨坚通过火烧邺城的方式,彻底摧毁了北齐,进而开创了隋朝。因此,隋朝其实也可以被视为关陇集团的延续——它与河北豪强的矛盾,注定难以化解。
河北豪强不会在乎隋朝或唐朝的政权更替,这场恩怨深深埋藏在了关陇集团的根基中。此时,邻近河北的辽东,恰好崛起了强大的高句丽。若高句丽与河北的势力联合,势必会对中原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此时的杨广意识到,若不趁着隋朝兵强马壮的时候迅速剿灭高句丽,未来的麻烦会更加严重。因此,他执着于消灭高句丽,而不仅仅是因为高句丽的强大,更因为其可能与河北联手,这无疑会对隋唐造成致命威胁。
正如历史上所说:“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自唐朝建立起,河北的反叛势力便一直不曾停歇,先有窦建德,后有刘黑闼,再到玄武门之变时的罗艺。大唐的全盛期过后,安史之乱的爆发更是直接威胁到唐朝的命运,最终大唐的灭亡,也是从河北地区的王仙芝和黄巢起义开始的。
可以看出,如果李世民没有在开国时获得罗艺的支持,河北地区的割据势力可能会使得唐朝的开国道路更加崎岖。最终,安史之乱时,幽州地区的反叛再次让唐朝陷入困境。所以,杨坚在灭北齐后焚烧邺城的做法,无疑为隋唐未来埋下了隐患——烧掉的虽然是邺城,但点燃的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
二、李世民为何走上杨广的老路?
从上述背景分析来看,李世民为何最终选择走上杨广的老路,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李世民的选择实际上与杨广的考虑非常相似。只不过,在贞观初期,突厥的强大压力使得大唐陷入了被动,连辽东等地也受到其控制。
李世民意识到,必须先解决突厥问题,否则大唐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随着突厥内部爆发动乱,李靖的猛烈打击也让突厥名义上得到了遏制。然而,为了避免突厥死灰复燃,李世民必须持续在西域进行军事打击,展开扩张。因此,李世民的扩张并非出于单纯的野心,而是源于对突厥的深深恐惧。
随着西域地区逐渐安定下来,大唐在西域建立了有效的防线,这时辽东的局势就变得愈发紧张。高句丽在这个时期也迅速发展,尤其在盖苏文的领导下,高句丽正在准备征服新罗。如果新罗被高句丽吞并,大唐不仅失去了一个战略支点,而且高句丽的南进将对河北构成威胁,一旦控制幽州,辽东和河北的连结将成为大唐的重大隐患。这种情况下,大唐面临的敌对势力不仅仅来自突厥,还包括高句丽的崛起。
正因如此,李世民必须解决辽东问题。既然高句丽威胁日益逼近,李世民自然要采取行动,开始了征伐辽东的战争。此时,出现了一个重大决策问题。按照以往的传统,皇帝亲征时,太子通常会留在京城监国,但李世民却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让房玄龄坐镇京城处理朝政,而太子李治则必须离开京城,前往河北的定州监国。这一决策令朝中大臣都感到震惊。
三、尉迟恭的劝谏
尉迟恭对此提出了劝谏,他认为李世民让太子离开京城监国,若长安或洛阳出现变故,局势将难以掌控。尉迟恭认为,若要征伐辽东,可以派遣精锐的偏师,而不必让太子离开京城。他的建议是:“上不从”,李世民未予采纳。
尉迟恭的劝谏缘由,显然与玄武门之变有关。尉迟恭清楚,李世民之所以要求李治离开京城,就是为了防范可能的宫廷阴谋。毕竟,李承乾曾一度让李世民伤心欲绝,尉迟恭担心李治会利用太子的身份策划类似的事情。因此,他提出由自己代替太子去征伐高句丽。
然而,尉迟恭的建议并非完全准确。李世民之所以决定让李治离开京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李世民担心太子在京城可能发生意外,毕竟李唐兄弟相残的历史太多,离开京城,有房玄龄坐镇,可以避免许多潜在的危险。其次,李世民此举还可以有效缓解河北与关陇之间的矛盾。李治在河北监国,这一举动有着深远的意义,既能传递大唐信任河北的信号,又为李世民的辽东征伐提供了后勤保障。
事实证明,李治监国期间,河北的局势确实保持了相对稳定,成功缓解了大唐与河北的矛盾。然而,这一切并非一帆风顺,河北的局势在后来的武则天称帝之后再度动荡,直到契丹之乱爆发,才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这些都是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