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秘的蜀汉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核心,许多人因此认为蜀汉早已没有任何秘密可言。相比之下,曹魏和东吴的历史充满了悬疑与神秘,曹操杀害荀彧、孙权逼迫陆逊、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等,时至今日,关于这些事件的解读层出不穷,很多人试图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
然而,真相果真如此简单吗?其实在魏、蜀、吴三国之中,蜀汉的历史才是真正最难解的谜团。以关羽之死为例,糜芳和刘封的背叛就显得尤为扑朔迷离。更为复杂的是,糜芳是刘备的姐夫,刘封则是刘备的养子。这两位原本应该是最忠诚于蜀汉的人,却都在关羽遇害时背叛了他。难道这与关羽性格中的所谓缺陷有关吗?
至今,这个问题仍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许多史料的缺失使得这一事件充满了疑点。因此,按照《三国演义》的版本,大家普遍接受了关羽因“失荆州”而死的解释。就如《道德经》所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恰恰给了《三国演义》无限的想象空间。
不仅如此,关羽的悲剧并非唯一,蜀汉中的另一个谜团则是魏延的死亡。魏延的死发生在蜀汉建立后,历史记载更加明确,可是这个事件同样充满了谜团。史书中提到魏延因谋反被杀,然而,平定魏延叛乱并将蜀汉军队安全带回的杨仪,最终却得到了赐死的命运,而杀死魏延的马岱也被历史遗忘。这一切简直不能用“神秘”来形容,更像是一场离奇的历史风波。
但最离奇的,还是发生在蜀汉中期的那起“左将军刺杀大将军”的事件。这一事件不仅扑朔迷离,甚至连刘禅和姜维也因此遭到质疑。
二、蜀汉的左将军之谜
提到三国时期的“左将军”,人们常常会想到刘备和马超。刘备在三顾茅庐时,曾对诸葛亮的门童说过:“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这段话虽然带有一定的幽默感,但也让刘备成为了演义中的一个笑点。
而马超,则是在刘备当上汉中王之后,被封为蜀汉的左将军,成为了人们熟知的五虎将之一。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左将军,却与众不同,他一出现就让人感到困惑。他叫郭循,或许在《蜀书》中是这个名字,而在《魏氏春秋》中,他被称为郭脩,甚至在《魏书》中又变成了“郭修”。虽然似乎是三个人,但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个人。至于哪一个名字才是正确的,至今无从考证。根据历史的惯例,我们暂且采用《魏书》中的名字,称他为郭修。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迫使夏侯渊之子夏侯霸投降蜀汉,成为了蜀汉的重要人物。次年,姜维趁曹魏内乱之际,出兵西凉地区,攻破西平郡。在这片战乱之地,姜维发现了郭修。这位郭修,或许因其与曹魏皇后郭氏有亲戚关系,姜维可能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郭修被带回了蜀汉,并且得到了刘禅的重用,封为“左将军”。然而,郭修的封号与他的身份并不匹配。他原本是曹魏的俘虏,却得到了如此高的待遇,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
唯一的解释是,郭修可能与曹魏的郭皇后有血缘关系,这使得他在蜀汉的地位得到了特别的待遇。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蜀汉可能因此与郭修建立了某种特殊关系,才让他以如此离奇的方式成为蜀汉的左将军。
三、左将军刺杀大将军的惊天之举
公元253年,蜀汉发生了一件震惊朝廷的事件。那时,蜀汉的大将军是费祎,他在魏延被杀的事件中站在了杨仪一边。虽然不少人认为他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但到了253年,费祎已经成为了蜀汉的二号人物。
据《魏氏春秋》记载,费祎曾在汉寿举行岁首大会,作为重要的宴会,当然少不了左将军郭修的参与。那天,费祎喝得有些许微醺,和郭修一同举杯畅饮。谁料,突然间,郭修举起酒杯走到费祎面前,原本似乎是要敬酒,然而,瞬间风云突变,郭修拔出刀来,毫无预兆地刺向了费祎。费祎还未反应过来,就被刀刺中,重伤不治,几日后死去。至此,郭修也被当场击杀。
这一事件,至今仍然让人摸不着头脑。根据历史记载,郭修其实是一直在暗中计划刺杀刘禅,但由于无法接近刘禅,最终选择了刺杀权力较低的二把手费祎。很多人因此推测,或许姜维在背后有所图谋,毕竟,费祎的死使得姜维得以掌控朝政,并开启了北伐的大计。
然而,关于这起刺杀事件的真相,却永远没有确凿的证据。有人甚至猜测,刘禅可能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策划了这场“苦肉计”。但无论如何,这一事件的离奇之处,不亚于魏延的死,甚至更加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