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有四位开国上将担任大军区司令员长达20多年,创下了这项任职记录。这四人分别是许世友、杨得志、陈锡联和韩先楚。他们四人的名声和战功都极为显赫,其中韩先楚的遗憾最为深刻。
为何如此说呢?四人中,韩先楚并不是最早去世的。最早离世的是许世友,他于1985年病逝,享年80岁。许世友的一生堪称传奇,从红军时期的军长,到抗日战争时期在胶东战场声威赫赫,再到解放战争中敢于向粟裕摔电话的胆略,最后建国后,他始终屹立不倒。
许世友的一生充满色彩。晚年他定居南京,组建了一个写作班子,完成了个人的回忆录,留给后人参考。现代人若想了解许世友,可以通过阅读他的回忆录来一窥其一生的风采。然而,遗憾的是,回忆录中并没有提及淮海战役,因为许世友根本没有参与过这场战役,也没有提到抗美援朝战争,因为他同样没有参加。对于建国后的历史也少有记载,这显示出许世友不同寻常的智慧和深思熟虑。
杨得志则于1994年逝世,享年83岁。建国后,他从未有过闲暇时光,从济南军区司令员到武汉军区司令员,再到昆明军区司令员,最后还担任了总参谋长长达七年。他始终都在为国家事务奔忙,直到退居二线后,才终于有些空闲时间。这时,他的身体状况也较好,便完成了他的回忆录。《杨得志回忆录》比许世友的回忆录更加详尽,内容也更为丰富,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细节。
其中,关于“三杨开泰”这个说法的由来,便是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周总理曾告诉杨得志,要先派他出征,然后杨成武和杨勇也要去朝鲜,将三杨都派出去与美军对抗,这便是所谓的“三杨开台”。值得注意的是,周总理使用的词是“开台”而非“开泰”。
四位中,最后离世的是陈锡联,他的成就也可以说是最为卓越的。陈锡联在其巅峰时期主持了军委的日常工作,这项职务仅有少数元帅能拥有,其他的十大将和开国上将都未曾有此荣耀。陈锡联的传奇一生从红军时期就开始,他多次负伤,几度命悬一线,却总能死里逃生,最终迎来后福。建国后,他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从炮兵司令员到大军区司令员,合计任职时间长达30年,创造了这一领域的历史纪录。除了军职,陈锡联还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政治局委员,无论在党、政、军三方面,他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陈锡联晚年见证了香港的回归,他特意去香港走访一圈。他的个人回忆录虽然简略,但内容极为珍贵,尤其是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建国后历史。
与之相比,韩先楚的命运则显得有些可惜。韩先楚的一生同样充满传奇,他被誉为旋风司令,威震东北;他参与了解放海南岛的木船打军舰战斗,还曾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这些历史都异常精彩。可惜的是,韩先楚并没有留下个人回忆录。
韩先楚于1986年去世,较许世友晚了一年。按理说,他本应有足够的时间撰写回忆录。尽管韩先楚的文化水平与许世友相仿,但他同样可以组织一个写作班子,像许世友那样不必亲自动手。可惜,韩先楚并未如此做。或许是因为他晚年的身体状况不佳,做了几次大手术,或许是他根本不愿过多宣传自己,宁愿让后人去评价他的一生。
因此,韩先楚的回忆录永远无法问世。关于韩先楚的传记虽然有几本,但毕竟是别人写的,远不如他自己撰写的真切和生动。这也反映了韩先楚的性格,他始终保持低调谦逊,不张扬。相对而言,韩先楚的资历略逊其他三位,也因此显得更为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