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方八省的游击红军经过整编,改编为新四军。新四军成立后,主要在皖南一带活跃,积极抵抗日本侵略者。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对新四军的快速发展心生忌惮,害怕其力量壮大,因此不断采取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动。特别是在1941年,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对抗日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虽然遭遇重创,但很快进行了重建,新的四军结构更加健全,且下辖七个师,比之前的组织更加庞大。在随后的革命斗争中,新四军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新四军的英雄儿女也成为了国家的栋梁,许多知名的开国将帅从新四军中走出。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新四军走出的将领之一——赵先顺。他不仅是“88式军衔”第一批中将中的一员,还曾担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那么,赵先顺的传奇人生有哪些值得我们铭记的故事呢?
赵先顺,1924年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市顺和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他便在家乡的学校里接受教育。随着学识的增长,赵先顺开始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产生深刻的关注,决心为国家的未来寻找出路。1939年,年仅15岁的赵先顺毅然加入了新四军,同年,他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有趣的是,赵先顺参军的第二天晚上,他就随部队参加了战斗,前往李庄攻打伪军。那次战斗让赵先顺初次感受到了战场的残酷,也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此后,赵先顺在部队中迅速成长,担任了副班长、班长等职务。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赵先顺被调入新四军第四师,成为了十一旅三十三团一营的班长。此时的赵先顺,已开始参与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多场战斗,并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赵先顺随军北上,参与了解放东北的战斗,并逐渐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连长。1948年,在解放锦州的战斗中,赵先顺已是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师十六团三营的营长。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他主动请缨,负责突破西北黑山团管区,并亲自指挥,带领部队击毙敌军150多人,俘虏234人。这一战的胜利使得赵先顺声名大振,战后,他被提升为十六团参谋长。
东北解放后,赵先顺继续随部队南下,参加了中国南方的多场战役,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了两广地区。新中国成立后,赵先顺担任了第三十九军第一一七师第三五零团团长,并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再次为保卫祖国贡献力量。
抗美援朝归国后,赵先顺进入南京军事学院进行深造,毕业后他回到部队,并迅速晋升,先后担任了副师长、师长、副军长等职务,还曾担任黑龙江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1985年,赵先顺被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成为一名正大军区职干部。
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期间,赵先顺提出了严格治军的方针,努力完善军区的建设。他不仅精简整编了部队,还狠抓战备训练,将战斗力作为军区建设的标准,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8年,我军实行了新式军衔制度,并恢复了已中断23年的军衔制度。同年,赵先顺64岁,荣获中将军衔,成为“88式军衔”第一批中将之一。1990年,赵先顺离职休养,但即便在退役后,他依然关心军队建设,继续为我军提供建议和支持。赵先顺的晚年主要生活在北京,2002年因病去世,享年78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