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毛主席的新画像只画了一只耳朵呢?从下方仰视毛主席的肖像,整体效果并不理想!”毛主席的这幅新画像挂上不久,便有北京的市民提出了疑问。
不久之后,相关领导迅速听取了群众的反馈,并决定将这幅画像撤下。那么,毛主席的画像究竟经历了多少波折呢?
1950年3月,辛莽正在办公室忙碌时,突然接到了一通来自北京的电话。电话一接通,他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他迅速把手头的工作交给了助理,匆匆离开。
打电话给辛莽的,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胡乔木。胡乔木在电话中语气严肃,仅简短地说了一句:“老辛,我已经安排了车来接你,你现在赶紧到中南海来,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电话挂断后,辛莽便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紧急任务,而且时间非常紧迫。尽管如此,辛莽并未感到任何逃避的念头,反而感到为党工作是一种荣誉。
辛莽到达中南海后,立即在会议室与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高层领导见面。胡乔木直截了当地对他说:“老辛,我们需要你在今年五一之前,完成一幅新的毛主席肖像,挂在天安门前。你有信心吗?”辛莽毫不犹豫地回答:“有!”
实际上,天安门前的最后一幅毛主席画像,正是著名画家周令钊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月,为毛主席紧急绘制的。然而,这幅画像所描绘的是战争时期的毛主席形象,而随着时局的变化,显然不再适合继续使用。因此,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更换这幅画像,并要求在五一劳动节前完成新作,劳动节象征着国际工人阶级的重要节日,自然具有非凡意义。
辛莽当时是北京人民艺术工作室的副主任,同时还是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他在党内担任了重要角色,完成过许多艰难的工作任务。自新中国成立后,他仍然坚守岗位,创作出大量受到国内外好评的作品。鉴于他的艺术造诣和专业水平,党中央对他充满信任,决定将绘制毛主席画像的重任交给他。
接到任务后,辛莽在与领导简单沟通后,便毫不拖延地返回自己的工作室,着手准备。然而,问题很快就显现出来——人手严重不足。
尽管中央宣传部承诺提供一切必要支持,确保任务顺利完成,但最初接受任务的只有辛莽一人。为了确保按时完成肖像,辛莽知道必须依赖更多的帮助。于是,他与曾绘制毛主席最后一幅肖像的周令钊进行了沟通,周令钊还将自己的助手借给了辛莽。接着,辛莽又前往胡乔木处,请求调集解放军区的左辉、张松鹤等人协助。
人手问题解决后,绘画工作终于得以开展。经过几天的讨论,辛莽团队选定了毛主席的一张经典照片作为参考。尽管辛莽此前从未绘制过如此巨大的肖像,但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坚信一定能够完成这一任务。
在绘画现场,工作人员们不断忙碌着。架子上有两个人在专心作画,还有一个工作人员时而爬上架子,时而下到地面上,四处走动,以便从不同角度观察画作的整体效果。左辉和张松鹤负责站在高处进行细致的绘制,而辛莽则时常从远处和近处进行巡视,确保画面各个细节没有疏漏,确保毛主席的精神风貌能够被精准呈现。
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但大家的时间都显得异常紧张。然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约半个月的紧张工作,画作终于完成。当辛莽等人看到这幅作品时,他们对结果非常满意,认为自己已经成功地展现了毛主席那种深邃而坚定的精神面貌。
然而,当五一劳动节到来,成千上万的群众涌向天安门广场,想亲眼目睹新绘制的毛主席像时,部分市民对这幅画像表示了不满。许多人指出,画中的毛主席呈现侧脸,只露出一只耳朵。虽然参考的原始照片很美,但将其放大后,似乎有些不自然。此外,群众认为画像挂得过高,站在地面上看,毛主席显得不够亲切。
胡乔木收到群众的反馈后,迅速决定将这幅画像撤掉。这已是第三次撤掉毛主席的肖像了。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胡乔木再次联系了辛莽,要求他在国庆节前重新绘制一幅新的肖像。
辛莽一开始感到难以置信,因为这幅画像是他和团队经过数日辛勤创作的成果。然而,在站到画像前仔细观察后,他承认群众的意见有其道理,便毫不犹豫地决定接受新的任务。这一次,辛莽决心绘制出一幅更符合群众心中形象的毛主席肖像。他收集了更多的意见,并最终选择了毛主席与全国劳动模范的合影作为创作基础。
辛莽所绘制的新画像中,毛主席穿着中山装,目光锐利,眉宇间透露出慈祥与威严。这幅作品呈现出毛主席更亲民的一面,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并于1952年国庆节正式更换。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的肖像多次进行了微调,直到19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注意到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的肖像具有强烈的威严感,与毛主席的侧面像形成鲜明对比。周总理认为毛主席的形象应该更具威严和权威感,于是决定再次进行调整。
1967年,最后一幅毛主席的肖像终于定型。此时,毛主席面向前方,目光炯炯有神,显示出一种深邃的智慧与敏锐的洞察力。
1976年9月9日下午四点,整个中国陷入了深深的哀痛。当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哀悼这一伟大的领袖。大多数人都经历了艰苦的战争与动荡,而毛主席带领人民推翻了旧社会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重建了人民的家园。
即便在83岁高龄,毛主席仍然为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亲自关心唐山地震的灾后重建。毛主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将人民的安危放在心头。9月18日,毛主席的追悼会在天安门广场庄严举行,成千上万的民众前来送别这位伟大的领袖。
而在这个时刻,有一个人内心无比悲痛,那就是为毛主席绘制最后一幅肖像的画家——王国栋。自1964年起,王国栋每年都会为毛主席重新作画,尽管每次画的都是同一张照片,但他每一次作画,都会根据自己对毛主席的理解进行微调,以更好地呈现毛主席的真实风貌。
1967年,在毛主席去世前的最后一次作画时,王国栋的画风与以往有所不同,他在画作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使用更为淡雅的颜色,表达了自己无尽的悲痛。
如今,王国栋已经将为毛主席作画的工作交给了自己的接班人——葛子光。至今,葛子光依然承担着这一神圣的任务。
在当时,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悬挂毛主席的肖像,而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减少。直到今天,唯有天安门广场上的毛主席画像,尽管多次更换,但始终没有被取下。
外媒在1980年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便在公开场合向邓小平提问:“你们是否会永远保留毛主席的肖像?”邓小平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会永远保留。”
他还强调,毛主席的画像不仅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更是我们坚持毛主席思想的体现。而毛主席的画像,早已成为天安门的一部分,缺少了它,天安门似乎也变得不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