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类与文明之间的一场巨大的灾难。
为了抵挡关东联军的进攻,董卓毫不犹豫地以无数百姓的生命为代价,破坏了辉煌的文明,为了自己的私利,逐步建立起了这个庞大的战略防御体系。
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一防御体系的形成过程。
董卓不仅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且身体素质异常强健。他常常身披两只箭壶,骑在飞奔的战马之上,一边射箭,一边指挥作战,大半生都在西北与彪悍的异族及叛军交锋。(《三国志·董卓传》)
190年正月,关东联军起兵时,已经掌控朝廷的董卓毫不慌张。他首先命李儒毒死了废帝刘辩,避免其成为联军的借口。随后,他召集朝廷大臣,准备大举征兵,讨伐联军。
侍御史郑泰,性格宽厚豪爽,且才思敏捷,他提出了十条理由,劝阻董卓出兵。(裴注《三国志·郑浑传》引张璠《汉纪》)
这些理由的核心观点是,关东百姓久享太平,战争经验不足,诸侯们也缺乏实际的能力,内部很容易发生混乱;而董卓和他的手下在西北久经沙场,兵员充足,站在正义一方,因此不必轻易发动大规模战争,联军自会失败。
遗憾的是,这些看似合情合理的建议基于了一些残酷的现实,联军的最终结局也验证了这些判断的一部分。
董卓非常欣赏郑泰的才干,任命他为将军,负责指挥全军征讨联军。然而,郑泰在此时却被有人指责与联军勾结,董卓最终撤回了他的兵权。由此耽误了大军的集结时间,也错过了消灭联军的最佳时机,尤其是未能早早抵挡住孙坚北上的进军。
战争初期,双方的行动相对克制,未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对抗。直到二月,董卓开始感到焦虑。
随着关东联军的规模不断扩大,董卓意识到,他必须动员各方力量集中于洛阳。但是,由于他的女婿牛辅正在河东与白波军作战,难以立即抽调兵力。于是,董卓决定强行迁都长安,防止洛阳遭遇突袭。(《后汉书·董卓列传》)
在此过程中,他做了一件极为不理智的事情——他杀害了支持张邈、韩馥、刘岱、孔伷等反叛联军诸侯的伍琼和周毖。这一举动激起了联军的强烈反感,也让朝中士族产生了深深的裂痕。事后,董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极度后悔,开始恢复士族的支持,任命反对迁都的杨彪、黄琬为光禄大夫,以期挽回士族人心。
长安的京兆尹盖勋和驻守右扶风的左将军皇甫嵩,都是极具威望的军事人物。董卓担心他们响应联军的号召,因此将他们召回洛阳。盖勋劝说皇甫嵩起兵,但皇甫嵩始终拒绝,最终只能前往洛阳。(《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
经过这一系列调整,董卓稳定了长安的局势。二月底,献帝抵达长安后,董卓留守洛阳城外西南的毕圭苑,并下令焚毁洛阳城及其周边地区,强制迁徙百万百姓到长安,洛阳周边方圆二百里,几乎再无人烟。(《后汉书·董卓列传》)
显然,董卓此时已决心以长安为防守重心,实行焦土政策,彻底摧毁洛阳,以阻挡联军的继续推进,确保长安的安全。
董卓还命吕布挖掘洛阳各代帝王及大臣的陵墓,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财宝,更是为了切断联军的后勤保障,防止他们从洛阳继续获得资源。
三月,董卓下令屠戮留在关内的袁氏家族。
值得注意的是,当曹操逃离洛阳时,他的家眷(包括卞夫人)并未遭遇杀害。(《三国志·后妃传》)这表明,董卓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关东的主要敌人上,试图通过这一举措威慑其他联军诸侯。
董卓的这些行为对联军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反击的时机还未到。到了四月,董卓任命刘虞为太傅,但由于道路问题,诏令未能及时送达。(《后汉书·刘虞公孙攒陶谦列传》)尝试通过外援来打破僵局也未能成功。
到了六月,董卓决定派出多名使者,包括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等,前往劝解联军诸侯。然而,除了韩融因为德高望重幸免外,其余使者全部被袁氏指示的人员截杀。(《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上》)
董卓的所有外交努力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最终,他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主动出兵,与联军展开较量。
董卓派出的两路兵马,其中一路由徐荣带领,东出攻打联军中路大本营酸枣县。途中,他在荥阳县遭遇了曹操的军队,并成功通过诈退战术大败曹军。(《三国志·武帝纪》)
然而,由于曹军的顽强抵抗,徐荣最终决定撤军,未能完成原定的攻占任务。另一支部队则南下攻打袁术的驻地鲁阳县,但孙坚凭借空城计成功化解了危机。(《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随着战局未能如预期发展,董卓调整了战略,一方面派遣徐荣、李蒙四处骚扰联军,一方面加急征调兵力。
有一天,徐荣带兵准备前往掳掠南路联军,途中再次与孙坚大军相遇。孙坚的部队集合了来自荆州、颍川和豫州的数万兵马。眼看局势紧张,董卓急忙从河东调来了李傕军团增援。最终,李傕的部队成功帮助董卓在梁东大败孙坚军。(《后汉纪·卷二十七·孝献皇帝纪》)
董卓以极其残忍的手段震慑了联军。他命令将俘虏的士兵用猪油涂抹的长布裹起来,从脚点燃,令其痛苦死去。李延则被活活煮杀。(裴注《三国志·董卓传》引《献帝纪》)
另一场重要的胜利发生在对抗联军北路的河内太守王匡的军队上。190年十一月,王匡命韩浩率领泰山军驻扎孟津,准备进攻董卓。然而,董卓以声东击西之计,成功包围并击溃了泰山军。(《三国志·董卓传》)
这些连续的胜利对联军的士气打击极大,董卓通过不断的打击等待联军自乱阵脚,最终实现了战略上的优势。
至191年,联军的士气已大不如前,董卓成功通过分化瓦解,让联军的攻势逐渐消退。他甚至能够返回长安,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
从191年起,董卓逐步建立起了以长安为中心的三级防御体系,借助弘农、河东等地区形成的防御网络,保护长安及其周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