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月25日,驻守在厦门前线的第31军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重大案件。在一次视察某团三营军训准备工作的过程中,李发副军长不幸遇袭。当时,他正在检查军训情况,突然,机枪连的士兵凌发凤毫无预兆地向他开枪。李发副军长被击中后迅速倒下,鲜血染红了地面。送医抢救后,依然未能挽回他的生命,最终因伤重不治而去世。而凌发凤在射击李发之后,意识到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选择了用事先准备好的手榴弹结束自己的生命。
此案的发生迅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作为一位有着显赫功勋的开国将军,李发副军长的突然死亡令所有人震惊。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名普通士兵开枪行凶?难道背后有敌特的渗透行为?31军驻守在厦门一线,是否有外部势力的介入?为了弄清真相,中央指示展开彻底调查,并要求迅速上报情况。
由于凌发凤在行凶后自杀,无法从他口中得知动机,调查工作变得尤为复杂。调查组进驻该团三营,开始广泛走访营内干部与战士。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逐步梳理出了一些线索。
首先,工作组确认,凌发凤并没有与敌特有过任何直接的联系,也没有任何投敌的迹象。由于31军是驻扎在前线,部队管理极其严格,士兵的外出权限十分有限,且每次外出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因此,凌发凤不可能与敌特有任何往来。同时,工作组对凌发凤的家庭背景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发现他来自一个中农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刚刚加入了高级农业社。家庭情况完全正常,显然不是阶级异己分子。这一系列的调查结果排除了凌发凤叛国投敌的可能性。
然而,在对该营的进一步调查中,工作组却发现了一个极为突出的内部问题:部队内部的矛盾相当严重。凌发凤是广东平远人,在入伍后,他并不是唯一的广东籍战士,然而,部队内对于新兵的管理非常严格,特别是在军纪方面。为了防止新兵扎堆结伴,甚至连说话时不能讲家乡话,离开营房需要请假,连去厕所都得请示班长。这种严格的管理导致新兵们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凌发凤作为广东兵,也深受其害,而这种不满情绪为事件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凌发凤是个勤奋踏实的战士,但他的努力并未得到上级的认可,尤其是他的排长和班长,对他总是持有偏见。某次他因生病想去看病,却被排长训斥为小题大作;在一次演习中,他摔倒了,竟然没有得到安慰,反而被排长狠狠批评,说他无能。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凌发凤虽然性格内向,但他在与同袍们的相处中一直表现得很真诚。然而,排长却总是批评他,甚至以挑食为由责骂他,指责他矫情。无论他做什么,总是受到批评,逐渐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不满。
据同营的战士们透露,凌发凤和排长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发展到了公开对抗的地步。凌发凤曾经直言:“你当排长有权,拿枪打死我吧!”有战友反映,凌发凤之所以有此言论,是因为他在一段时间内压力重重,家庭经济困难,农业歉收,父母的生活问题让他非常焦虑。父亲寄来的信里满是求助和诉苦,要求他寄钱或寄衣服。而他自己不仅无力应对家庭问题,工作上又屡屡受到排长的刁难,心情异常压抑。再加上他本身对战争心存恐惧,站岗时经常能够看到敌人的碉堡,这种情绪积压已久,最终让他产生了极端的想法。可是,部队的干部却没有对他的困境给予关心,也没有做任何疏导工作。调查组认为,正是这种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使得凌发凤做出了悲剧性的决定。
综合所有的调查结果,工作组分析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该团,甚至整个31军内部的管理模式和官兵关系出了大问题。为了吸取教训,工作组撰写了《李发将军被害的教训》报告,并在1957年第119期的《八一杂志》上公开发表。之后,军方对全军发布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管理模式的通知,要求各级干部真心关爱士兵,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树立更为亲近的官兵关系。部队内部的管理风气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