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在位的后期,面临着极为棘手的太子选择问题。何皇后所生的长子刘辩自小被寄养在一位姓史的道人家中,这样的安排使得他与外界的接触并不多,且性格较为轻浮。刘辩比次子刘协年长,且作为皇后的亲生儿子,按理说应该继承太子之位。然而,刘协却因深得汉灵帝的宠爱而成为了灵帝的心头好,令皇帝心中偏向立刘协为太子。尽管如此,按照皇室的传统,立嗣应当依照嫡长子继位的原则,这也使得汉灵帝在选择太子问题上迟迟无法作出决定。直至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重临终,才遗诏将刘协托付给了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在汉灵帝的指引下,蹇硕等人一心想拥立刘协为帝。然而,由于大将军何进和何太后掌控了朝政,最终刘辩还是继位成为了皇帝。那么,汉灵帝为何临终时要偏向立刘协为皇帝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刘辩虽然为长子,但其个性举止轻浮,缺乏一个国君应有的威严和气度,这让汉灵帝对他心生疑虑。相较之下,刘协从小便在董太后的细心照料下长大,性格沉稳、举止端庄,深得宫中人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在汉灵帝去世后,洛阳发生了严重的内乱。当时,刘辩与刘协在归宫的途中,遭遇了董卓率领的陇西铁骑突袭。刘辩见此情景,惊慌失措,双腿发抖,口中结巴,连话都说不清楚。董卓向他询问事发的原因时,刘辩只能口齿不清。反观刘协,他在面对同样的情况时,回答清晰流利,让董卓对他产生了极高的评价。董卓此时便决定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认为刘协比刘辩更为贤能。董卓认为自己与刘协有血缘关系,心中对其更有亲近感。对此,我认为刘协的冷静应对,恰恰展现了他作为帝王的潜质。
其次,刘协的母亲王美人是汉灵帝最宠爱的一位妃子。根据《后汉书》等史料记载,王美人出自名门世家,容貌美丽、气质端庄,深得汉灵帝宠爱。王美人一度成为汉灵帝后宫中的宠妃。然而,这也引发了何皇后的嫉妒,尤其是在王美人诞下刘协后,何皇后深感威胁。她害怕王美人的儿子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指使人将毒药偷偷地放入王美人的产后汤药中,导致王美人饮药后即刻去世。当汉灵帝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立即前往后宫查证,很快查出是何皇后所为。对此,汉灵帝本想废除何皇后,但因为何皇后背后有宦官的支持,最终不得不放弃惩处。此后,汉灵帝开始担心刘协会遭到暗害,于是决定将刘协送至永乐宫,由董太后抚养,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刘协的性格和外貌也让汉灵帝感到十分亲近,因此取名“协”。我认为,王美人的悲惨结局,令汉灵帝深感愧疚,决定在临终时将皇位传给刘协,也可视为一种对王美人的弥补。
最后,汉朝历史上外戚干政的现象十分常见。早在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去世后,外戚窦氏决定将年轻的汉灵帝选为继承人,并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然而,汉灵帝上位后,立刻被窦氏家族架空,成为了名义上的傀儡皇帝。虽然最终借助宦官势力,汉灵帝成功打倒了窦氏外戚,但此时的他深知外戚干政带来的严重后果。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汉灵帝显然希望能够将更可靠的刘协立为继承人,避免未来再次发生类似的权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