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与黄克诚不仅是革命战友,而且是性格互补的上下级,两人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贯穿了他们的一生。彭德怀在庐山会议后曾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起,外界常说他脾气急躁,但他认为,相比之下,黄克诚的脾气则更加急迫与直率,自己在这一点上远不及黄克诚。
彭德怀回忆起他们曾在红三军团时期的一个往事。那是1930年7月,李立三在平江会议上提出了“攻打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李立三认为,中国应当借鉴苏联的革命模式,进攻大城市,这些城市拥有丰富的经济基础、发达的交通和大量的资源,攻占武汉对革命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会议上,红三军团前委、湖南省委以及湘鄂赣边特委的一些同志们对于李立三的主张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甚至引发了争论。有的同志对攻打武汉非常兴奋,认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这一目标。而另一些同志则提出,攻打武汉可能还不太成熟,或许可以先进行武装暴动,逐步积蓄力量,先攻打长沙,再进攻武汉。尽管如此,大家争论的依然是执行的策略问题,攻武汉的立场却几乎是统一的。
然而,黄克诚对此提出了坚决的反对意见。他认为,现阶段进攻武汉并不现实,红军的实力尚不足以支撑这一大规模的行动,这样的做法简直是以卵击石。即便采取先攻长沙的策略,也无法保证胜利,极有可能面临巨大的牺牲与失败。黄克诚强调,当前最重要的是积蓄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拼搏。他提出,如果要攻长沙,应该改变战术,可以通过引诱敌人出城,利用游击战术在长沙城外进行歼灭,从而最大限度地削弱敌人实力,再借机进入长沙。这样既能够扩大红军的影响,又能够通过打土豪筹集资金,为下一步的战略提供支持。
然而,黄克诚的话还未说完,就被军团政委贺昌打断了。贺昌认为黄克诚的观点过于软弱,缺乏与敌人作战的信心,也缺乏必胜的决心。他严厉指责黄克诚的观点是右倾机会主义,完全错误。其他与会的同志也纷纷支持贺昌的批评,黄克诚在这次会议中成为众矢之的。彭德怀虽与黄克诚意见一致,试图为他辩护,却也未能改变大家的看法,反而被指责与黄克诚同样错误。最后,会议决定撤销黄克诚担任的三纵政委职务,让他回到支队工作。
第二天,彭德怀找到了黄克诚,劝慰他说:“大丈夫要能屈能伸,既然说了没有效果,那就不必再坚持了,往后少说些,听着就行。”然而,黄克诚毫不妥协,他立刻回道:“我做不到,明明知道他们错了,偏要让自己闭嘴,就算是死,我也不能不说。”彭德怀感到无奈,只得耐心劝道:“大环境就是如此,你说了也无人听从,不仅自己会受到影响,而且还可能让我们队伍陷入更大的困难。关键是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别让革命的努力白费。”
尽管彭德怀极力劝导,黄克诚依然坚持己见,无法改变自己直言不讳的态度。这种坚持自己信念的性格,正是黄克诚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屡屡受到挫折、遭遇撤职降级,但始终无怨无悔的原因。正如《黄克诚自述》中所说,他一生经历过9次被撤职、降级,尽管如此,他从不后悔,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在为党、为红军、为革命尽力,心中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