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历经了两次“黄袍加身”的事件,其中第一次是发生在宋太祖赵匡胤身上,第二次则发生在他的儿子赵德昭身上。相比于赵匡胤,赵德昭似乎缺少了些许魄力和手腕,他“黄袍加身”的历史,得从高梁河之战的惨败开始讲起。
赵匡胤一生共有四子,其中长子赵德秀与三子赵德林早逝,最终他只留下了两个儿子:一个是赵德昭,另一个是赵德芳。《宋史·列传三·宗室一》记载,赵匡胤的四个儿子依次为长子滕王赵德秀、次子燕懿王赵德昭、次子舒王赵德林和次子秦康惠王赵德芳。
赵德昭是赵匡胤的次子,由于长兄赵德秀早逝,他便实际上成了赵匡胤的嫡长子。与其他朝代的皇帝不同,赵匡胤在登基后并未立即立下太子;赵德昭年幼,赵匡胤打算慢慢培养他接班,可惜事与愿违,最终未能如愿。
在宋太祖赵匡胤出征期间,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多次留守京师开封,处理朝政。赵光义在赵匡胤的信任下,逐渐积累起了强大的势力。他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并晋封为晋王,位列宰相。这些措施虽未明确表示将皇位传给赵光义,却间接地把他推向了继承的路上。
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而由于生前没有立下太子,赵光义趁机继位。历史上也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一千古谜团,至今未解。赵德昭由于父亲未确立接班人,继位的机会最终落空,权力也被赵光义所取代。然而,命运似乎给予赵德昭一线机会,让他有望收回君王的权力。
赵光义登基后,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他竭尽全力工作,推行科举,征服吴越,灭北汉,基本实现了中原统一。此间的功绩,使得赵光义的名字留在了历史之中。
公元979年,赵光义即位第三年,北汉灭亡,赵光义决定趁机收回“燕云十六州”。他亲自率领大军出征,赵德昭随行。起初,宋军屡次获胜,但在高梁河之战中,宋军不幸惨败,局势急转直下。史书上写道,宋太宗亲自指挥与契丹作战,在高梁河一战中大败。
《宋史·太宗本纪》记载:“癸未,帝督诸军及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然而,另一部史书《辽史》则记载了一个更为狼狈的细节,宋太宗竟然骑上驴车逃命:“秋七月癸未,沙等及宋兵战于高梁河,少却;休哥、斜轸横击,大败之。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
在赵光义逃走之后,赵德昭的机会来了。军中的将领们以为赵光义已经死去,认为朝廷无法再维持下去,便决定推赵德昭为帝。此时,赵德昭成功地披上了黄袍,情况似乎有了转机。此时的赵德昭,有三个显著的优势,继位的可能性非常高。
然而,当赵光义仍然活着的消息传来,赵德昭的这一举动便没有了后续,拥立赵德昭的计划也就不了了之。赵德昭错失了这次大好时机,否则大宋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战后,宋太宗因北伐失利,未曾给将士们丰厚的赏赐。赵德昭提到此事后,宋太宗勃然大怒,甚至回应道:“等你做了皇帝,再封赏也不迟。”最终,赵德昭因惧怕帝王之怒,选择自刎而死。
赵德昭的弟弟赵德芳随之去世,而他的叔叔赵廷美也被贬谪至房州(今湖北房县),最终因忧愤成疾而吐血身亡。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在生前提出的“金匮之盟”,不仅成就了赵光义,却也让她的后代深陷其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宋史·纪事本末》记载,杜太后曾说:“汝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于光美,光美传于德昭。”由此,赵光义彻底消除了“金匮之盟”中的所有威胁,赵德昭虽然未曾成为皇帝,但他的后代在南宋九帝中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席位,这也算是弥补了赵德昭未能登上皇位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