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与偏见。汉武帝为了扩展疆土,四处发动战争,结果民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司马迁本身对汉武帝的做法并不赞同,骨子里并不喜欢他。卫青和霍去病是汉武帝的重要武将,也是外戚,因此他们并未得到司马迁的好评。再加上,司马迁因替李凌求情触怒了汉武帝,被判刑入狱,这使他更加看不起汉武帝,认为他专断而残酷。因此,司马迁在书中对李广的评价颇为偏高,反而贬低了卫青和霍去病。
另一方面,司马家和李家都是世家贵族出身,属于显赫一族,他们天然地看不起那些出身贫寒的卫青和霍去病,尤其是后者作为外戚,更加受到他们的轻视。司马迁认为,虽然李广屡次在战场上失败,但作为关陇李氏的后裔,他的身份要远高于卫青和霍去病。因此,司马迁的态度显得非常狭隘,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偏见。由此可见,《史记》作为历史文献,其含金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许多评述其实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
卫青的军事才能并不被充分认同。卫青发明的突骑战术,将春秋战国时期的阵法与骑兵战术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汉军的作战能力,扭转了汉军颓势。与此同时,他还总结出“秋守春战”的战略,利用匈奴马匹在秋季肥壮、春季疲软的特点,采取了出奇制胜的战术。而汉军马匹因种植业发达,得到了冬季的精心照料,在春季反而比匈奴马更具优势,打得匈奴措手不及。
如果不是因为李广的失误,卫青本来有机会在更早的时候打败匈奴,甚至可能提前收复长安。李广在一次任务中迷路,导致卫青带着一支仅有少数精兵的队伍面对强敌匈奴主力,仍然取得了胜利。这场战斗的失败,源于汉武帝把精锐兵力分配给了霍去病,而卫青则带领的是一支较为普通的军队。霍去病发明了闪电战,而李广则长期担任北方的边境军事长官,却屡屡迷失方向,甚至五次出征,其中三次失败,二次迷路。更令人失望的是,李广在史书中甚至被指责滥杀良将,这些败绩和失误暴露了他与匈奴抗争中的种种问题。
卫青有一次带兵攻打龙城,他采取了四路出击的策略,结果只有卫青的军队成功返回,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卫青因此获得了“龙城飞将”的称号,因为他以迅捷的步伐奇袭龙城,犹如飞一般。自从汉武帝发动汉匈大战以来,李广的战绩可谓惨不忍睹,屡次让人失望。他竟然连张骞带领的队伍也能迷路,导致失去了侯爵,辛苦了多年的荣耀瞬间烟消云散。
司马迁最让人不解的是他将卫青和霍去病的事迹合并,而单独为李广立传。合传并非随意为之,通常是基于人物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才会将其放在一起讨论。然而,卫青和霍去病的战法、军功、为人处世以及心性上差别极大,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点。唯一的相似之处就是他们都属于外戚。司马迁将他们合传,显然带有主观色彩,其背后意味深长。
这两位在汉武帝时期封爵封得最多的大司马大将军,不仅收复了匈奴控制的河套地区,还击败了匈奴主力,打通了河西走廊,设立了四个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并成功封狼居胥,几乎改变了汉朝与匈奴对抗的格局。可惜的是,卫青和霍去病去世后,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再次陷入了不利局面,屡次失败,结果只能说明这两位将领的伟大与重要。而李广,却因心胸狭隘,屡次陷入内部政治斗争中,他不但无法取得战争胜利,还因个人行为被历史评价为庸将,实在不值得独立立传。司马迁的《史记》,虽然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但在处理卫青、霍去病与李广等人物时,明显存在双重标准,充满了个人情感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