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某一天,时任副总长的李达刚好到四川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安排好一切后,他的第一件事便是去探望被下放到四川担任副省长的邓华。
李达到达邓华家时,正值下午,且没有提前通知邓华,邓华不知李达来访,刚好外出采购。于是,李达便在邓华家中静静等候。不久之后,邓华提着菜篮子满载而归。当邓华看到李达的那一刻,惊讶得几乎停下脚步,连忙放下手中的菜篮子,快步上前与李达握手,显得十分激动。
“你怎么来了,怎么也不提前打个招呼呢?”邓华问道,语气中带着些许疑惑。
李达微笑着回应道:“我来看看老领导,难道还需要提前通知吗?”
邓华关切地拉着李达坐下,语重心长地说道:“你毕竟也才刚开始工作不久,现在可是副总长了,别人的眼光可不简单,怕给你带来麻烦。”
李达突然眼中泛起泪光,深情地对邓华说道:“我不怕麻烦,如果我怕,我就不会来了。司令,你一定要保重身体,机会总会有的,但可不能轻易放弃自己。”
邓华听后,脸色变得凝重,严肃地回应道:“那还是我以前的样子吗?”
李达点了点头,坚定地说道:“邓华,您还是当年那位志愿军的司令员,依旧拥有坚定的决心。”
邓华叹了口气,眉头微皱,低声说道:“我就怕,在地方上待久了,身上的那股棱角就磨没了。” 李达听后,深深理解邓华的意思——他仍旧怀念和依赖军队的日子。
此时,邓华的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尽管他在北京参加了八届十二中全会后,境遇有所好转,工作也逐渐繁忙起来。然而,他是那种不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全力以赴的人。于是,邓华再次开始拼命工作,时常带着团队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过,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令他的身体愈发疲惫。
李达发现邓华明显瘦了许多,便十分关切地嘱咐他:“你得注意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好,才能为未来的贡献做好准备。”
李达在邓华家里待到傍晚,才依依不舍地返回自己的住处。如果不是邓华提醒他早些休息,李达可能会更加留恋,因为近十年来他们俩几乎没有再见面了。
约一个月后,军委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间隙,李达见到粟裕、肖克、杨成武等人在休息室,他不禁想起了去成都看望邓华时的情景,尤其是邓华曾提到过担心在地方呆久了,失去往日那份锋锐。于是,李达开口对大家说道:“前段时间,我去了一趟成都,看到了邓华同志,他自己提着菜篮子去买菜,身体瘦弱得很。我觉得,我们应当共同劝劝他,让他回到部队。毕竟,年纪大了,长时间呆在地方对他并不合适。”
这个提议得到了在场老同志们的积极回应。最后,粟裕表示,他们的力量有限,不如让宋时轮去联系叶帅,争取叶帅的支持。经过大家的讨论,宋时轮确实去找了叶帅,反映了邓华的身体和工作情况。
最终,得到了老同志们的帮助,邓华在1977年顺利回到部队,担任军科副院长,成为中央军委委员。
那么,李达与邓华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深厚战友情,使得李达如此关心邓华的处境并为他奔走呢?事实上,两人真正的交集要追溯到抗美援朝时期。
1953年,志愿军参谋长解方调回国内担任总参军训副部长,毛主席决定由李达担任志愿军参谋长。而此时,邓华正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兼政委。虽然邓华此前与李达接触并不多,但他早已对李达充满期待,觉得李达是“天生的参谋长”。
李达到达朝鲜后,恰逢志愿军筹划夏季攻势,他每次都会前往前线勘察,提出几套作战方案,供邓华决策。邓华对李达的能力十分信任和肯定,二人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邓华逐渐对李达产生了深厚的信任,称李达为“诸葛先生”。
值得注意的是,李达虽然是志愿军参谋长,但他比邓华大五岁。邓华对这位年长的战友极为尊重,通常称他为“你老人家”。每次用餐时,李达不来,邓华绝不会动筷;开会时,邓华总会等李达到场后,才一同入场。李达也对邓华的军事指挥能力和谦逊品格深感敬佩。正是这样深厚的友情和相互信任,使得他们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建立了不解之缘,而这也正是李达一直在为邓华的未来奔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