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逸是我国开国大将之一,尽管有着深厚的革命背景和光辉的战功,但他为人极为低调,从不显摆自己的成就。在他心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履历。他一直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务实的工作才是最值得骄傲的事,言出必行,他始终保持着这样的原则。
张云逸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子女也同样有着很高的期望。他时常告诫子女:“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与你们相比,已经是非常幸福了。所以,不要以为比别人家庭更好、父亲职位更高就是优越,而是要在贡献上做得更多。只有这样,我们一代人的牺牲才会更有意义。”
张光东是张云逸的二儿子,他是在张云逸54岁时才得的儿子,也可以说是老来得子。尽管如此,张云逸对张光东的宠爱是有节制的,他从不溺爱,而是坚持教育他从小就要自立,不可特殊化。
随着张云逸的调任到北京,张光东也随父亲一同迁到了首都。入学时,有工作人员告诉张云逸,军人子女在北京享有入学优待政策,可以优先选择好的学校。对此,张云逸却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淡然说道:“家附近就有一所北池子小学,既然别人都能上,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孩子学习的好坏,关键在于他自己。只要他有心,哪怕学校条件差,也能学得好。如果他不想学,即便进入了好学校也是浪费。”
小学毕业后,按照惯例,军人子弟可以直接进入北京四中,但张云逸依然坚持让张光东参加考试,表示:“能考上就去,不行就去别的学校。”最终,张光东凭借优异的成绩,以满分200分中获得198分,成为当年四中入学时排名第一的学生。
高考时,张光东的成绩名列前茅,老师都认为他可以顺利考上清华大学。然而,张云逸坚持让他报考哈军工,强调将来应该继续为部队做贡献。张光东遵从父亲的建议,最终顺利考入了哈军工。
毕业时,组织考虑到张云逸的年纪较大,且没有子女陪伴,妻子身体也不好,询问是否将张光东调回北京。出乎意料的是,张云逸坚定拒绝了这个提议,甚至亲自打电话给学校,坚决表示:“张光东不能回北京!不能因为我在这里工作,年纪大没有照顾子女,就把他调来。这样做别人会怎么看我?他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在哪能做出最大贡献,就在哪工作。”
最终,张光东被安排到了一个位于四川的大山沟里的研究所,负责计算机相关的保密工作。由于任务繁重和保密要求,这个研究所与外界几乎隔绝,张光东在这里整整工作了四年,期间一次都没有回家。
1973年,张云逸病重住院,家人急忙给张光东发电报,要求他赶紧回京。四年未见的父亲突然病重,张光东感到无比震惊,他立刻请假回家。回到北京时,张云逸已经陷入昏迷,张光东心急如焚,坐在床边泪流满面,呼喊着父亲的名字。令人意外的是,张云逸在昏迷中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看到儿子后露出了微笑,眼角滑下了泪水。
看到父亲醒来,张光东立刻为父亲擦去眼泪,张云逸虽然虚弱,但还是用尽全身的力气,低声说道:“你能回来吗?留在我身边。”张云逸虽然是严父,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渴望有儿子在身边陪伴。此时,张光东正站在他的床前,他知道父亲时日无多,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不舍。
经过紧急治疗,张云逸暂时度过了难关,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前来探望,并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下,决定将张光东从四川调回北京,便于照顾父亲。然而,张云逸的病情依旧十分严重,虽然张光东回到北京后,能够有更多时间陪伴父亲,但不久之后,张云逸再次病发,完全失去了语言功能。张光东只能通过父亲的眼神来判断他的需求。半年后,张云逸因病去世,结束了他那光辉灿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