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不杀我,我将来定会统一蒙古,修蒙汉之好……”这番话竟是一个年仅八岁的小男孩在大殿上口出狂言。此言一出,众多在场的官员纷纷劝说坐在皇位上的朱元璋。许多人认为,这样的言辞不可轻忽,必须立刻将其除去,以免留下隐患。
其中一位大臣站出来,语气坚定地说:“皇上,微臣认为绝不能放过此人,若是让他活下来,必定成为后患无穷,不如现在就将其解决,以绝后患。”其他大臣们纷纷附和,认为八岁的孩子威胁极大,不能留下。然而,朱元璋最后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选择放过了这个孩子,这一举动让在场的大臣们无比担忧。
那么,这个八岁的男孩究竟是谁?为何朱元璋会做出如此决定?他的言辞中提到的“统一蒙古”最终是否成真?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朝代之一,但随着元朝末期政府腐败、民生疾苦,社会动荡加剧,农民起义四起。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中,朱元璋的起义军凭借着强大的力量,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并在南京建立了明朝。
尽管朱元璋在南京自立为帝,但此时明朝与元朝并存,朱元璋虽然登上了皇位,但元朝的余党依然顽固存在,只有彻底消除元朝的残余势力,他才能真正稳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公元1368年,朱元璋派遣了心腹将领徐达等人北上,进攻元朝的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
徐达等人不仅战斗经验丰富,而且兵力雄厚,他们迅速取得了接连的胜利。在占领了元朝的首都大都后,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深感形势危急,决定带领家眷及部分亲信大臣逃亡蒙古避难。随着元顺帝的失败,元朝也随之灭亡。然而,元顺帝并不甘心失败,开始不断向明朝的边境发起挑衅。
明朝的边防受到骚扰,朝廷因此向朱元璋上报,朱元璋决定亲自指挥平定边境的动乱。公元1370年春,为了铲除元朝余党对明朝的威胁,朱元璋指派徐达、冯胜和李文忠等人兵分三路进攻蒙古。徐达与冯胜的军队通过一系列激战,成功平定了定西和应昌两地,而李文忠则率领主力部队从野狐岭进攻蒙古草原,三路大军的合围将元军彻底击溃,几乎将元朝余孽一网打尽。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摧毁了元朝残存的军事力量,还俘获了大量元朝高级贵族,其中包括元顺帝的亲孙子,一个名叫买的里八剌的八岁男孩。此人是元朝皇族中的重要人物,其身份十分尊贵。李文忠得知买的里八剌被俘后,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两千人护送他回南京。
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后,对元顺帝的亲孙被捕心情复杂,这一情况可能为他早期心中一直未能完成的心愿提供了机会——夺回元朝遗留的宝玺,并以此补足自己登基时的遗憾。自朱元璋即位以来,他一直缺少这枚象征帝位正统的传国玉玺,而现在买的里八剌的出现,似乎为他提供了一个机会。
然而,当大臣们一致主张将买的里八剌处决以防后患时,朱元璋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他不仅没有按照大臣们的建议执行,反而对买的里八剌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与礼遇。当时的中书省官员杨宪提出将其送到太庙,举行传统的“献俘礼”——这是一种古代军事胜利后的惯例,通常用来羞辱战败的敌人。然而,朱元璋却拒绝了这种做法。他认为,元朝虽然已灭,但作为曾经的中原统治者,元朝的皇族不应如此对待。毕竟,朱元璋也必须考虑到朝中还有许多元朝的旧臣,过度羞辱敌方可能引发更多的不安。
朱元璋决定将买的里八剌请到朝堂,面对这个八岁的孩子,他问道:“你为何不畏惧死亡?你有何话要说?” 这时,买的里八剌毫不畏惧,镇定地回答:“若你不杀我,我将来定会统一蒙古,修蒙汉之好,永不再犯明朝边境。” 这番话让在场的大臣们哗然,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威胁,纷纷上前劝谏,主张立即将其除掉。但朱元璋却并未采纳这些建议,而是表现出极大的宽容。
朱元璋不但没有杀掉他,还给予了他相当优待,不仅让他穿上蒙古的传统服饰,还赐予了汉族服装,并封他为“崇礼侯”。同时,他为他安排了在龙光山的住宅,指定专人照料其饮食起居。若买的里八剌愿意回到蒙古,朱元璋也同样愿意为他安排回程。此举让众位大臣感到迷惑不解,但朱元璋的真正意图显然不止于此。他此举的背后,显然蕴含着一种更为深远的战略考量——通过对这个八岁孩子的优待,逐步实施怀柔政策,期望未来能通过修复蒙汉关系,实现蒙古与明朝之间的和平共处。
五年后,朱元璋认为时机成熟,便派人将买的里八剌送回蒙古。至于他是否如当年所言,成功实现了“修蒙汉之好”,历史对此没有明确记载。有人认为买的里八剌最终未能如愿,他改名后成为了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的对手,且在与明朝的十年战争中惨败,甚至在同族内部丧命。也有说法认为他在回程途中去世。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朱元璋的决策反映出他极为深远的眼光,他期望通过这种外交策略,确保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