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文创作季
220年,曹丕继承了汉朝的政权,建立了魏国,标志着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大汉帝国的正式灭亡,历史也因此进入了魏晋南北朝这一动荡不安的时期。
直到581年,杨坚通过代周建隋,结束了这段持续了461年的乱世,重新带来了短暂的和平。
东汉末年的动荡局势,实际上从黄巾起义开始逐渐升级。尽管黄巾起义的规模极为庞大,东汉朝廷仅用十个月的时间便平定了这场暴动,然而黄巾起义的余波,使东汉朝廷名存实亡。
在朝廷之内,宦官与外戚、士族之间的权力斗争激烈不断;而在地方上,门阀士族强势占据土地,且将大量百姓隐藏在背后,形成了极不公平的社会局面;乡村中,黄巾余党横行,四处打家劫舍,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困境中。
那么,东汉为何会陷入如此深重的乱世?
其根本原因还是土地的兼并,使得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无处可去的农民,或是投靠士族成为其部曲或奴隶,或只能揭竿而起,反抗压迫。黄巾军的主要力量正是这些失去土地的贫苦农民,他们的唯一目的便是生存。
曹操在《蒿里行》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诗句: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由于长期的战争,士兵的铠甲被虮虱侵蚀,而百姓也因为战争不断而死亡。尸骨横陈在野外,无人收葬,四野寂静,甚至连鸡鸣声也消失了。
曹操所言不假,实际上,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人口的损失是极为严重的,甚至不逊色于后来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
根据《中国人口通史》的考证,公元157年东汉桓帝永寿三年时,东汉境内的总人口约为6500万,然而到公元280年三国统一时,三国合计人口仅为754万。
其中,蜀汉仅有94万,东吴230万,曹魏430万,加起来为754万,这显然不能代表当时真实的人口数。大量的人口被门阀士族所隐匿,成为他们的私产。
这也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不安的根源之一。
263年,魏国灭掉蜀汉,280年,晋国灭掉东吴,三国历史画上句号。然而西晋的统一仅仅维持了几十年,司马炎去世后,西晋朝廷便陷入了内讧,政治斗争迅速腐蚀了这一政权。
首先是辅政大臣杨骏独揽权力,皇后贾南风心生不满,联合楚王司马玮及东安王司马繇将杨骏杀害,继而爆发了震惊朝堂的八王之乱。司马氏的各路王子为争夺朝廷权力,互相争斗,最终将西晋王朝拖入了深渊。
八王之乱的根源在于西晋朝廷的权力分配与政权结构存在严重问题。首先,晋惠帝是一个智力低下、无力处理政务的皇帝,导致野心家得以浮现。其次,分封制的恢复,使得诸侯王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权力纷争不断。
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严重消耗了西晋的国力,也为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正因为西晋的实力被削弱,周边的胡人趁机侵入。
氐人李雄在成都建立了成汉政权,匈奴人刘渊则在离石(今山西吕梁)建立前赵政权。刘渊的继任者刘聪最终灭掉了西晋政权,杀死了两位西晋皇帝,西晋政权彻底崩溃。
晋朝灭亡后,晋室的衣冠南渡,带着大量百姓移居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至此,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了南北两条政治线,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国的纷争,南方则形成了东晋政权。
随着匈奴族建立的汉赵政权灭掉西晋,后赵政权继而灭汉赵,冉魏接着吞并后赵,而冉魏最后被鲜卑人建立的前燕所取代。
氐族的符健建立了前秦政权,继任的符坚一度试图统一中国北方,但由于政权内部五胡林立,矛盾重重,淝水一战的失败使得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动乱。
直到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崛起,才重新统一了中国北方。南方的东晋政权则最终被刘裕建立的南朝宋所取代,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周取代西魏,北齐取代东魏,最终北周统一北方。杨坚篡夺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并成功灭亡南朝陈朝,实现了华夏的统一。
杨坚结束了长达四百多年的乱世,并开创了隋朝的第一个盛世——开皇之治。
根据《中国人口通史》,隋朝的巅峰时期,人口曾达到5032万。
《资治通鉴隋纪五》记载:“此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而《资治通鉴》则更为夸张地记载,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隋朝全国共置郡190个,县1255个;有户890多万;国土东西长9300里,南北宽14815里,隋朝国力已达到顶峰。
隋朝的强盛即使到了唐朝贞观年间仍难以匹敌。《唐初期政区与人口》推算出贞观13年(639年)人口为1231万,仅为隋炀帝大业五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那么,经历了长达四百余年的战乱,隋朝为何能够如此强盛?
1、国家统一,没有战争。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短短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因战乱死伤的百姓多达六分之五。
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更是战火纷飞,北方汉人遭胡人屠杀,胡人之间也因战争相互残杀,冉闵发布的杀胡令在短短几日内就杀害了数十万胡人。
只有在国家统一,战争停止后,人口才能逐渐恢复,经济也能得到发展。
隋文帝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略,使得隋朝避免了大规模战争,国内经济逐步恢复,国力大增。
隋朝的统一为华夏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府兵制的推行。
府兵制起源于西魏,由宇文泰创立,并由隋朝继承实施。其制度规定士兵在闲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充当兵员,有效解决了兵员和土地粮食的矛盾。
这一制度让隋朝能够迅速调动军队、保障粮食供应,同时避免土地被兼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均田制和赋税制。
均田制由北魏开始实施,隋朝继承了这一制度,确保农民有土地可耕种,并且防止土地被兼并。
与此同时,隋朝的赋税制度也相对合理,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
4、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温暖期。
研究表明,隋唐时期气候温暖,降水充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这一温暖期使得农业得以蓬勃发展,为隋朝的强盛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