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基于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看法撰写,文末提供了相关的文献引用和截图,敬请查阅。
日本长崎市以“世界和平”为主题,举行了原子弹爆炸79周年纪念活动。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长崎市市长在活动筹备过程中决定不邀请以色列驻日大使参与,这一决定彻底激怒了美国。美国联合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宣布将集体抵制此次纪念活动,这一举动不仅在日本的敏感点上撒盐,还让长崎市长的立场显得十分孤立。
日本历来紧随美国的外交步伐,但此次长崎市长为何敢于与西方背道而驰?难道美国在以色列和日本之间,选择站在了以色列一方?日本接下来的外交策略,是否能够化解这一局面?
回顾历史,长期以来,日本对于二战的态度多以沉默或回避为主,而近年来其立场有所变化。今年,日本先是出版了《日军侵华史料》,接着又计划在8月举行一场盛大的长崎原子弹纪念活动。1945年8月9日,美国投下了代号“胖子”的原子弹,导致约8万人死亡,长崎市36%的建筑被摧毁。此举不仅使长崎几乎陷入瘫痪,也是日本最终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关键原因之一。
然而,尽管美军的原子弹轰炸决定在军事上具有其战略意义,但这一行动至今仍然饱受争议。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曾公开反对此举。许多反对者认为,长崎的民众是战争中的最大受害者,而那些直接参与战争策划与实施的战犯,反而由于冷战背景在东京审判中逃脱了应有的惩罚。
作为全球唯一遭受核打击的两个城市之一,长崎每年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纪念活动,呼吁日本反思战争历史,并支持国际废核运动。2017年,长崎的纪念活动更是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的支持。今年,长崎市市长铃木史郎似乎态度更加坚决,公开宣布不邀请俄罗斯和以色列出席纪念活动,并指责俄罗斯是乌克兰战争的侵略者,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则是屠杀。铃木市长多次与以色列大使沟通,敦促以色列停止暴力,并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
铃木史郎的这些举动赢得了不少国际反战人士的支持,但却让美国及其盟友感到不满。美国联合西方国家以日本拒绝邀请以色列为由,决定集体抵制长崎的纪念活动。对此,美国大使解释称,长崎纪念活动应当专注于国际和平,避免政治化的色彩,而日本此次不邀请以色列的举措使得活动的政治氛围过于浓重。
英国也表示遗憾,并称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不应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罪行”相提并论。这一声明无疑揭示了西方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的“双重标准”。日本拒绝邀请俄罗斯参加纪念活动被视为合乎逻辑,但拒绝邀请以色列却被认为是政治化的举动。
曾经在外交上紧随西方的日本,终于在巴以冲突问题上展现出独立的思考,然而这一立场却使其在国际舞台上遭到孤立。事实上,许多日本民众对长崎纪念活动表示关切和同情。东京大学中东问题专家池内惠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日本在巴以问题上不应一味追随西方立场。
那么,为什么日本在巴以问题上采取如此强硬的立场呢?这不仅与日本与美国的地缘利益有所不同,还与二战历史的不同解读息息相关。尽管日本和以色列都是美国的坚定盟友,但地理上的差距使得日本在亚太问题上更加依赖西方,而在中东问题上则显得更加冷静和独立。日本对伊斯兰世界国家的石油依赖远大于对以色列的需求,也使得铃木史郎等日本政客反对以色列的立场更加明确。
日本在二战史上的立场也与西方大相径庭。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更注重欧洲战场的历史,而日本则把重点放在了亚洲,尤其是侵华战争上。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眼中,二战中最大的道德问题是“反犹主义”,这也导致任何反对以色列的言论都容易被贴上“反犹”的标签。然而,日本并没有类似的历史背景,因此其在处理巴以冲突时更加理性,较为客观地评价局势。
至于日本对侵华历史的态度,虽然近年来如铃木市长等日本政客在公开场合中表达了反思的立场,但要真正达到全面反省,仍需克服国内右翼势力的阻力。日本的右翼政客希望恢复昔日的军国主义力量,他们对二战的态度暧昧,甚至拒绝承认日本在战争中的失败。美国及西方国家在战后对日本右翼的“宽容”,也是这一现象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
如今,日本右翼的亲美立场和部分民间意见的分歧,使得日本在国际间的信任度受到影响。最终,日本走向何方,将取决于其政府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