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为您奉上不一样的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文、编辑丨张溥杰
“列祖列宗在上,我发誓,不报此仇,便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
1928年8月13日,溥仪在天津张园跪拜乾隆和慈禧的灵前,泪水满面,深深地磕头发誓。
几小时之前,天津的黄金大戏院正上演梅兰芳主演的《断桥》。当剧情达到高潮时,观众们屏息凝神,目光紧紧锁定舞台。
此刻,一名穿着长袍、形容有些憔悴的仆人,匆匆跑到一位年轻人身旁,低声耳语几句。
年轻人听罢,立即站起身,悄然离开,返回了位于张园的住所。
这位年轻人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刚一踏入张园,便有人递给他一份报纸。他接过报纸,看到头条赫然写着《匪军掘盗东陵的惨状》:
“将梓宫劈破时,群匪掠取珍宝,导致尸骸被扯出棺下,争夺过程中,尸体被分割,景象惨不忍睹……”
溥仪的心顿时一紧,呼吸急促,眼泪顺着脸颊滑落。
祭奠结束后,溥仪强忍悲痛,立刻召集“御前会议”,决定派遣皇族和旧臣前往东陵勘察,并安排重新安葬工作。
他们到达现场后,惊愕地发现,原本宏伟的皇陵早已被掠夺一空。慈禧的尸体更是惨不忍睹。
他们将慈禧、乾隆及其他皇族遗骸重新安葬,返回天津后,向溥仪汇报了东陵的惨状。
溥仪听后气愤至极,牙齿咬得紧紧的,心中充满了愤怒与屈辱。回想自己多年来遭受的种种侮辱,他决心要为祖宗讨回公道。
他立即以清朝皇室和遗老的名义,向蒋介石、阎锡山以及各大报社发出通电,要求严惩孙殿英,并要求赔偿修复陵墓。
然而,此时蒋介石已在北伐中取得了巨大胜利,声势如日中天。面对这位已经退位的前清皇帝,蒋介石会如何回应呢?
孙殿英之所以仇视清朝,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孙承宗,孙殿英的祖先,曾是明朝的兵部尚书和东阁大学士。在明朝末年,他带领家人和全城百姓奋力抗清,城破后,满城死伤,只有孙承宗的四子和家中的一名保姆逃了出来。这个保姆带着一个男婴逃脱,而这个男婴正是孙殿英的先辈。
孙殿英于1899年出生在河南永城,因儿时得过天花,被人戏称为“孙大麻子”。他出生时,家境贫困,加之父亲遭遇清兵杀害,生活异常艰难。
孙殿英从小顽皮不学,年纪稍长便开始不务正业,游走于黑白两道,广结人脉,涉足鸦片、红丸贩卖,甚至购买枪支,组织起了自己的帮派。
十四岁那年,孙殿英加入了豫西的匪团,之后又加入庙道会,进行非法交易,积累了不少财富。1928年初,孙殿英已经投靠了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总指挥徐源泉,并在蓟县马伸桥驻扎,这里距离清东陵仅一山之隔。
清朝尚在时,东陵的八旗兵总人数达到3157名,不仅守卫严密,还制定了许多严格的禁令,凡有人擅自进入皇陵,必受严惩。然而,即便是在清朝灭亡后,东陵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守护,只是物资逐渐紧张。
民国政府承诺优待清室,每年拨发400万两白银作为生活费。然而,溥仪的小朝廷在资金上挥霍无度,致使东陵的守卫人员工资被大幅削减。由于收入减少,许多守陵人员生活困难,最终引发了他们对陵区土地的开垦请求。
由此,东陵的环境开始恶化,原本苍翠的万顷青山,十几年间已被伐木偷盗,荒芜一片。
随着北洋政府的崩溃和北伐军的逼近,东陵逐渐陷入无人看管的境地。土匪和军阀纷纷趁机洗劫。
护陵大臣毓彭不再尽职,反而开始了“监守自盗”,携手手下大肆盗掘陵墓,金银器物、贡品都被他偷卖,大发横财。
此时,马福田和王绍义也开始趁机行窃。马福田曾是绑匪,后来投靠奉军,成为团长。1928年6月,奉军在北伐军面前失败,马福田再次带领匪众前往东陵掠夺,几乎将地面上的所有贵重物品都盗走。
然而,最为著名的盗掘者还是孙殿英。尽管他已加入国民革命军,但他依旧保持着匪徒的行事风格。
孙殿英利用军中粮饷长期拖欠的机会,策划了一场震惊全国的盗掘事件。尽管他的上级徐源泉没有明确反对,但没有制止他,也等于是默许。
孙殿英趁机联合手下,以“剿匪”的名义,向马福田的匪徒发起了攻击,并迅速占领东陵。随后的几天,他张贴告示,宣布对东陵进行“保护性演习”,实则是在进行盗掘。
最终,孙殿英满载而归,盗走大量宝贵的文物。
溥仪得知此事后,愤怒至极,认为这比自己被逐出紫禁城还要屈辱。尽管当时蒋介石因北方胜利而神气十足,溥仪依然坚信自己会得到公正对待。
然而,蒋介石对这起事件的态度冷淡,虽然他指派阎锡山处理,但最终孙殿英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孙殿英通过各种手段与国民党高层保持联系,甚至以自己盗得的宝物进行献礼,最终案件不了了之。
溥仪感到被背叛,不仅愤怒于孙殿英的逃脱,更对蒋介石的无所作为充满怨恨。他深感自己和清朝的遗老们在蒋介石政府面前毫无保护。
随着此事的发酵,溥仪也开始对蒋介石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因为如果这样一个天大的丑闻都能不了了之,那么他和其他遗老的安全又如何保障呢?
有学者认为,这一事件成了溥仪彻底疏远国民政府的导火索,也促使他投向了日本的怀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并急于建立傀儡政权。为了拉拢溥仪,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亲自前往天津游说溥仪。
面对日本人的诱惑,溥仪开始悄悄计划赴东北,而蒋介石意识到这一点后,急忙派遣前清官员高友唐前去劝阻。
蒋介石提出一系列优待条件,希望留住溥仪,甚至愿意恢复溥仪的帝号,每年支付400万银元的优待费。然而,溥仪对此并不动心,他深知蒋介石此举不过是为争取国际支持。
最终,溥仪依然选择接受日本的邀请,并最终成为了伪满洲国的皇帝。而国民政府的努力也未能改变这一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