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有8位大臣获得“文正”谥号,其中包括曾国藩,谁最名不副实
创始人
2025-09-07 03:32:22
0

“文正”是一个极为尊贵的谥号,在清朝历史中,仅有八位大臣获得过这个荣誉。无论是作为国家重臣,还是帝王的老师,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地位尊崇。最著名的当属曾国藩,他也是人们熟知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除此之外,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李鸿藻和孙家鼐等人也曾获得这一殊荣。

自宋朝起,“文正”便成为了文官的终极荣誉。司马光曾言:“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这句话将“文正”推向了历史的巅峰,成为许多文人心中遥不可及的目标。历史上获得这个谥号的人都在史书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比如范仲淹、司马光、方孝孺等,他们的名字流传百世。

在“文正”这一谥号的历史中,获得者数量不超过三十位。清朝统治长达三百年,而只有八位大臣得以获得这份殊荣,然而其中一些人实则并不配得上这个荣誉。

获得“文正”的谥号是一份莫大的荣誉,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人拥有非凡的才干与高尚的德行,更体现了他在国家和人民事业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可以说是古代社会中的“全能型人才”。如果要将这八位大臣按照贡献进行排序,虽然第一位可能难以决定,但最后一位无疑是曹振镛。曹振镛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他的一生并未有值得称道的事迹,他的传记仅有七百字,这无疑印证了他一生平凡无奇,且名副其实地“不配位”。他的人生可以用“庸”字形容:庸庸碌碌,平淡无奇,宁愿不做事也不犯错。

曹振镛是三朝元老,担任过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长期在高位上混迹,始终能在政治斗争中安然无恙。有一位臣子曾向他请教学政之道,他淡然回答:“无他,只是多磕头,少说话。”即便如此,他的这一策略也得到了道光帝的赞许。道光帝力求整肃官场,推行节约风气,曹振镛便立即响应,在自己的朝服上加补丁,故意露出来,赢得了道光帝的夸赞,认为他“恭俭惟德”。除此之外,他还为道光皇帝提出了一个妙计,让皇帝从奏章中挑错字,以此来严厉批评官员,令他们更加警惕。尽管这种风气令朝堂陷入了浮躁和庸碌,曹振镛去世后,这样的习气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曹振镛唯一的“功绩”便是得到了道光皇帝的欢心,因而在死后被赐予“文正”谥号。这一点与左宗棠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左宗棠为国家收复新疆,立下赫赫战功,却仅得“文襄”的谥号,这让人不禁感到讽刺。曹振镛的“文正”谥号,是否真能体现他的功业,历时长久,后人自有定论。正所谓,德不配位者最终必将被历史遗弃。

与曹振镛的庸碌不同,曾国藩无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正公”。他的一生可谓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大理想,是“晚清四大名臣”中的领军人物。他行事稳重,秉持“为政以耐烦”的信条,严格要求自己,克己奉公。曾国藩创立了湘军,率军攻破了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南京,最终挽救了清朝的政权。并且他敏锐地察觉到西方思潮的潜在威胁,积极推动改革,提议修建第一艘轮船,引进西方书籍,并培养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学生,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咸丰皇帝临终时留下的遗命中,本应封曾国藩为郡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封赏他应得的荣誉。直到曾国藩去世后,他才被追赠“文正”谥号,这一谥号实至名归。

汤斌,曾担任康熙年间的“江宁巡抚”与“工部尚书”,在当时可谓身居高位。然而他一生清廉,死后只留下八两银子的遗产,实至名归的高风亮节。然而,由于在当时的官场中受到宦官集团的排挤,汤斌的成就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直到乾隆时期才被追赠“文正”谥号。

刘统勋,这个名字或许并不为人熟知,但他是“宰相刘罗锅”刘墉的父亲。刘墉虽有名气,但父亲的事迹更为人称道。刘统勋一生致力于治水,治理有功,在军事、吏治等方面也都有显著贡献。他去世后,乾隆皇帝感慨万千,称他为“真宰相”,这使他成为后世称颂的楷模。

朱珪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奉行忠诚与清廉,他一生专注于国家大计,关心百姓疾苦。嘉庆帝对他极为推崇,认为他是“端人正士”,对朱珪的评价也表露无遗。朱珪身上有着历代儒臣的典型风范,尽职尽责、清廉无私。

杜受田,咸丰皇帝的老师,出身书香世家,早年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教育。他待人谦和,行事端正。为照顾双亲,他迟迟未参加会试,直到四十岁才踏入官场,最终成为咸丰帝的老师,深得咸丰皇帝的倚重,许多重大决策都由他指导。

李鸿藻和孙家鼐,作为清朝的两位帝王老师,他们获得“文正”这一谥号,更多是因为他们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而非显著的政治贡献。这反映了清朝衰落时期的政治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朝的传统官员表率逐渐没有如前代般卓越的德才兼备者。

这八位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虽然各自有不同的贡献与背景,但无论如何,“文正”这一谥号都是对他们的历史肯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匈... 匈牙利人与匈奴: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在欧亚大陆的版图上,匈牙利这个内陆国家始终带着神秘色彩。当布达佩...
大清雍正·斗彩垂肩如意折枝花卉...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风貌 雍正一朝(1723—1735)虽仅历十三载,却在清代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
原创 明... 在明朝这个文人雅士辈出的时代,有一场看似普通的家宴,却因其背后蕴含的深意而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宴席...
原创 北... 北宋历经了两次“黄袍加身”的事件,其中第一次是发生在宋太祖赵匡胤身上,第二次则发生在他的儿子赵德昭身...
原创 蒋... 很多文章提到蒋介石曾毕业或肄业于保定军校和日本士官学校,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只能算是部分正确。...
原创 李...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能够建立一个朝代的皇帝通常都有着非凡的才能。这些开国之君中,有的通过一统江山,赢得...
原创 王... 1929年5月,红31师的师长吴光浩在前往河南商城的途中不幸遭遇敌军伏击,英勇牺牲。这一打击对全师官...
原创 中... 你可能不知道,在印巴边境冲突的硝烟背后,中国早已在克什米尔地区掌控着近4.3万平方公里的战略要地。这...
原创 慈... 历史上总会有一些令人细思极恐的巧合,正如清朝的命运一样,“兴于孤儿寡母摄政王,亡于孤儿寡母摄政王”这...
青铜鸮尊再聚首!北京大运河博物...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对青铜鸮尊再度聚首,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的一对亚醜铜钺亦同台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