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邓艾趁夜越过阴平山口,悄然进军,直逼蜀都成都。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蜀后主刘禅最终选择投降,标志着蜀汉的灭亡。公元265年,曹奂禅让帝位给司马炎,西晋政权宣告建立,曹魏迅速被取代。
到了公元280年,西晋出动了20万大军,兵分六路,全面进攻东吴。经过两个月激烈的战斗,东吴末帝孙皓被迫投降,东吴也最终灭亡。至此,天下再次归晋。
从这些政权的灭亡来看,东吴曾一度与西晋分庭抗礼,作为东汉末年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东吴国祚之长令人瞩目。那么,东吴为何能成为三国时期最持久的政权呢?
第一,江东的天险令东吴如鱼得水
江东,这一地理概念起源于古代,最早由秦汉时期划定。江东包括了长江下游的各个地区,如吴郡、会稽、丹阳等。三国时期,江东成为东吴的根据地,这一地理优势为东吴的长久存在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秦汉时代起,江南的经济与文化不断发展,而江东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成了东吴立国的基石。清代学者谢钟英曾指出,江东的重镇包括京口、建业、武昌等城市,这些地方都是扼守长江中游的关键所在,是东吴防守的核心。
孙策临终时,他对张昭等人说道:“中国方乱,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他还特意嘱托弟弟孙权,要尽全力守住江东的基业。曹操统一北方后,东吴成为了曹魏心头的心病。曹操在建安十三年亲自指挥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试图一举征服江东。然而,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的水军遭到重创,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得以维持。
东吴的江东地理防线,是孙策和孙权早年努力的成果。甘宁也曾为东吴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建议孙权先消灭黄祖,夺取荆州的东部,以便打开进攻曹操的通路。这一战略得到了东吴的高度重视,并为东吴后期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时间的江东防守中,孙权时刻警惕着曹魏的威胁,努力维护与蜀汉的同盟关系,同时加强江东的防线。当时,蜀汉与东吴的结盟关系,使得两国在抵抗曹魏的过程中形成了强有力的联合。
第二,孙权的“超长待机”与东吴政权的稳定
孙权,这位吴大帝,绝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割据统治者。他的统治时间长达几十年,堪称“超长待机”。他去世时,曹操和刘备早已死去,曹魏政权也已经传至第四代。在孙权的领导下,东吴从一个地方势力逐渐发展为三国鼎立的强国。
孙权的统治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他开疆拓土,致力于内政改革和国家治理,稳步发展,巩固了东吴的统治地位。后期,尽管孙权做出了一些积极的举措,但由于屡次重大的决策错误,他的政权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他与儒学朝臣的冲突,导致了东吴内部的动荡。
然而,即使在后期出现了政权危机,孙权的“淮泗集团”和“江东集团”仍然保持了强大的政治实力。与曹魏相比,蜀汉因丢失荆州,频繁遭遇打击,内部矛盾重重,基本无法保住自己的江山。
但到了孙皓继位后,东吴政权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孙皓强化皇权,任用奸佞之臣,导致朝政腐化,官员和士兵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他对晋朝的威胁认识不足,最终导致了东吴的灭亡。
相比之下,曹魏和蜀汉的政权在司马家族的崛起后迅速发生变化。蜀汉虽有天险庇护,但因内部的党派斗争和实力不足,最终被邓艾攻破。而东吴尽管面临内部危机,却未能有效防范外敌晋军的威胁,最终在晋军的强大攻势下短短两个月内覆灭。
总的来说,东吴的灭亡并非源于外部压力,而是由于内部腐化和领导层的失误。若非晚期的腐败与内乱,东吴的持久性或许能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