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9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通过的《清室优待条件》文件被迅速送往紫禁城,并紧急通知清朝皇室相关事宜。电文由南方代表伍廷芳发送,他急切地表明:今天经过参议院的表决,如果清皇在2月15日下午12点之前依然不愿逊位,则优待条件将被撤回,并直接转告北京方面。
中华民国向清国君主发出的最后通牒,明确指出截止时间为1912年2月15日中午12点。在历史的发展分析来看,选择这个日期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呈现出中华民国对中国全境统一复兴的重视。如果清帝在此期限内未能主动退位,北伐军会随即展开攻势,从山东直扑直隶,直捣北京,一切将迎来一场无法挽回的局面。
在更早之前的1月30日,孙中山向中华民国参议院递交的咨文中,对于北伐军事行动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部署。他提到:“当前战略部署应将湖北和湖南地区设为第一军,沿京汉铁路进军;第二军则集中在宁波与安徽之间,向河南逼近,与第一军于开封和郑州界面会合;第三军位于淮安与扬州,第四军驻守烟台,向山东挺进,会合于济南;而秦皇岛之军则归入第五军,山西与陕西地区归第六军,目标直指北京。”当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军完成其目标后,将与第五、第六军联合,共同推翻清朝政权。
如果按照这种情形发展,原定于2月15日举行的明太祖祭拜仪式,将可能会被推迟至清政府完全覆灭之后进行。为了确保明太祖的祭拜仪式能够如期进行,中华民国规定给清帝的最后通牒也因此设定在2月15日。可见,清国的君主对于中华民国发出的“收回优待条件”这句话的深意非常清楚,因此没有拖至最后时刻,反而选择在2月12日提前宣布退位。
有趣的是,清帝选择在2月12日宣布退位,与前一天的2月11日徐州被北伐军成功光复并且先遣队进入山东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值得一提的是,徐州作为江苏省最后一个被光复的城市,其历史意义不容忽视。这个重要节点似乎象征着清朝统治的终结,也映照出全国解放进程的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