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的大部分生涯是在孙吴度过的,只有少部分时间在西晋度过。大约在他42岁时,孙吴灭亡之前的两年,周处曾担任过孙吴的一个官职——无难都督。那么,这个“都督”究竟是一个多高的官职呢?
在三国时期,尽管各方都继承了汉朝的制度,但他们通常称自己为汉臣,依旧实行着秦汉时期的部曲制。每个部曲由约2500人组成,分为五个曲,每个曲由500至750人组成。每个部曲的统领称为“尉”或“偏将军”,而曲的指挥官被称为“军侯”或“曲侯”。每个部曲的上级是大将军,这是一种平时的战备制度。在战时,则需要选举出一位领军的将领,担任大都督职务。比如周瑜、陆逊等人的职责就是类似战前总指挥的角色。战斗结束后,指挥官将交回符节,恢复到平常的职位,例如将军或太守。
从表面上看,孙吴的都督职位是一个较高的官职,但实际上,孙吴的军队中还有其他种类的都督。例如,辅佐大都督的左右都督,相当于副司令员,吕蒙和丁奉曾任过此职;另外,还有地方都督职务,例如牛渚都督(当时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曾由孙皓的小舅子何植担任),以及西陵都督(现湖北宜昌,曾由步骘担任),甚至太史慈也曾担任过地方都督,这些地方都督的职位类似于地方军事长官。
还有一种都督是孙吴的禁军都督,这一制度承袭了汉朝的羽林军、期门军及虎贲军的制度,但名称有所变化。禁军分为八个曲,依照南军的八校尉制来设置,每个曲约由500至750人组成。这些曲根据职责的不同,各自有不同的名字,例如绕帐、无难、门下、羽林、解烦等。每个曲的统领被称为都督,如绕帐都督、无难都督等。
其中,门下曲大概相当于汉代的期门,期门军的任务是皇帝外出时跟随守卫,而孙吴则称其为绕帐,这个曲的成员大约在1000至1500人之间。羽林都督则类似于汉代的羽林军,规模较小,主要负责护卫皇帝;无难曲则代表了一支平时磨砺、战时舍命的禁军,类似于汉代的虎贲军,也有一定的战斗力。
周处曾在孙吴末期担任过两年的无难右都督,这个职位相当于副都督,领导着约500至750人,职务虽然不算巨大,但也可以看作是护卫队的副队长。值得注意的是,周处在42岁左右才晋升到这一职位,这个年龄对于古代禁军的官职来说是相对较晚的。古代禁军通常由阵前战死士兵的遗孤或世家子弟担任,而周处虽然年轻时曾因暴力而臭名昭著,却凭借家族的背景和人脉得以进入体制。
周鲂,周处的父亲,是东吴的一位名将,曾任鄱阳太守并获封伦侯。他的军功主要体现在石亭大战中,击败曹洪的侄子曹休。由于此战的胜利,孙权得以稳定孙吴的边防,奠定了三国时期孙吴的基础。周鲂虽死于任上,但其子周处在年幼时便失去父亲,成长过程中并未得到应有的管束,甚至一度因暴力行为而恶名昭著,成为乡里的恶霸。尽管如此,凭借周家在江东的强大背景和与当时江东最大士族——陆家之间的关系,周处最终得到了进入禁军的机会。
周处与陆家关系密切,陆逊的孙子陆机和陆运与周处有着较深的交情。正是通过陆家的推荐和周家庇护,周处最终进入了孙吴的禁军,并因其出色的武艺和勇敢的个性,晋升为无难曲的右都督,负责约500至750人的队伍。这个职位相当于如今皇帝护卫军的大队副队长,严格来说,可以称为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