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因遭贬谪被任命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流放至远离京师的惠州。初到惠州时,苏轼的生活相对平静,环境优美,使他产生了终老于此的念头。然而,好景不长,到了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再次遭遇贬谪,这一次被贬至海南的琼州,并被安排居住在昌化。当时的海南岛环境极为荒凉,荒芜人烟,药物也十分匮乏,几乎无人愿意长期居住。许多昔日的名臣因被贬谪至此而终老此地,甚至丧命。究竟是谁在背后暗中操作,欲将苏轼逼至死地呢?
一、苏轼的挚友
迫害苏轼的人,名叫章惇,字子厚,原籍建州浦城。他出生于一个有着显赫背景的官僚家庭,才智过人,博学多才,个性刚烈。1057年,章惇考中进士,他的族侄章衡也成功中了进士,且名次比章惇还高。章惇对此非常耿耿于怀,竟然丢掉了诏书,回到了家乡。1059年,章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取得了状元般的成绩,以一甲第五名的成绩出榜,并被任命为商洛令。两年后,章惇结识了当时的年轻才俊——苏轼。两人一见如故,迅速成了好朋友,彼此推心置腹,成为深厚的挚友。
1061年,苏轼在制科考试中一举夺魁,得到了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的任命。京城之内,苏轼与章惇再次相遇。两人由此成为了同事,并更加亲近,友情更加深厚。常常一起外出游玩,互相交流心迹。有一次,章惇躺在床上休息,恰巧苏轼来访,便俯身摩挲章惇的腹部。章惇半开玩笑地问:“你说这里面有什么?”苏轼答道:“这里面全是谋反的家事。”章惇听后大笑。由此可见,两人之间的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友谊,彼此间的亲密无间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二、施救苏轼
然而,尽管两人在私下里关系如此深厚,但在政治上,两人的立场却出现了巨大的分歧。1069年,在李承之的推荐下,章惇得到了王安石的推荐,进入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开始参与新法的制定工作。王安石对章惇的到来非常高兴,认为这是自己早已期待的良才,迅速安排他参与变法的事宜。与此相反,苏轼却始终持反对态度,公开反对新法,甚至因此遭遇了朝中官员的弹劾,最终牵涉进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在此期间,章惇担任了知审官院和翰林学士的职务,并在第二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时,章惇并没有袖手旁观,反而为其奔走营救。他向宋神宗陈述,仁宗皇帝曾视苏轼为国宝,而如今苏轼却被囚禁在牢狱之中,恐怕日后会有人指责皇帝“听信谗言,误伤忠良”。在章惇及其他一些官员的力挺下,苏轼终于获得释放。此后,章惇还特地写信慰问苏轼,苏轼对此非常感激,回信表示感谢,称“平生唯子厚与子由极口见戒”,可见苏轼将章惇与其兄苏辙并列,视为自己最信任的朋友。
三、反目成仇
然而,不久之后,苏轼与章惇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85年,宋神宗去世,太皇太后高氏暂时听政,新党势力受到打压,而旧党则重新获得了权力,朝廷内外的政治斗争愈发激烈。此时,苏轼得到提拔,官至翰林学士,而苏辙也成为了尚书右丞。经过一场争斗后,章惇被逐出朝廷。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继位,章惇重新回到了朝廷,并开始对旧党进行报复打压。
在苏轼的贬谪过程中,章惇发挥了关键作用。当苏轼被贬到惠州时,虽然生活环境较为宁静,他在那儿写下了《纵笔》一诗,诗中传达出他对现状的某种豁达态度。此诗传入京城,章惇大为恼火,愤怒地说道:“苏子瞻竟然如此安逸快乐!”于是,苏轼又被贬到了更为荒凉的海南。直到1100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章惇也因政治原因被贬,而苏轼终于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解脱。尽管两人未曾再度见面,但苏轼仍然给章惇的儿子写信,表示“过去的事情已无必要再提,唯有从未提及的事,才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