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由胡人建立的王朝,但这些胡人政权大多为割据势力,只有元朝和清朝成功实现了大一统。尽管元朝和清朝都属于大一统的王朝,但它们的统治时间差距巨大:元朝从忽必烈建立起到元顺帝逃回漠北,存在时间不足百年(当然,北元和明朝一直处于对峙状态,直到明朝后期);而清朝则从顺治帝入关,到宣统帝宣布逊位,持续了近三个世纪。因此,尽管元朝和清朝都是由胡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为什么它们的命运却如此不同呢?
个人认为,差异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1. 元朝的立国思想与基础盘
元朝的前身是蒙古汗国。在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之前,蒙古贵族就已经目睹了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世界景象:蒙古在灭金和西夏之前,先是征服了中亚的花剌子模,甚至在此之前,蒙古骑兵还征服了东欧地区。蒙古在窝阔台汗统治期间,与法国王室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外交往来。由于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包括儒家思想、阿拉伯与波斯的哲学以及欧洲的政治理念,蒙古贵族的视野非常广阔。相较而言,他们更为看重西亚与中亚的精英阶层。传闻中,忽必烈决定东征日本,部分原因是受到了阿拉伯大臣的影响,阿拉伯人告诉他,在大海的东边有一个黄金遍地的岛国——日本(这种说法与马可波罗在欧洲的描述不谋而合,因此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关于中世纪日本黄金铺地的传说,可能是阿拉伯人所杜撰的)。
元朝统一天下后,蒙古帝国的皇帝多依赖色目人(主要是来自西亚、中亚的群体)治理国家,尤其在财政与税收制度方面,蒙古皇帝根据色目人的建议,将元朝的税收权外包给色目人,而这些色目人又与汉人地主勾结,从民间征收税款。对元朝皇帝而言,蒙古人和色目人是元朝的基础力量。在色目商人的主导下,元朝的基层治理显得松散,导致了流民的聚集与白莲教等秘密宗教的传播。元朝末年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爆发的——从封建王朝的角度来看,元朝在基层治理上存在明显的失败。
2. 清朝统治者的态度
与前朝相比,清朝可谓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清军入关之初,其实有两个主要方案:
A方案是派遣一位亲王驻守在明朝的京城,而后在北方进行掠夺,获取财富后逃离。这个方案与当年回纥人协助唐肃宗收复京城后进行劫掠的做法相似。当时,南京的弘光皇帝默认了这一方案。由于李自成难以对付,如果清兵能击败李自成,那么让清军掠夺一番,也算是对他们的报酬。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若弘光朝廷有一定的实力支持,清朝能否成为中原的王朝,也并非完全确定。
B方案则是在中原战乱的背景下,趁机占领淮河以北的领土,恢复金宋时期的对峙格局。然而,当时的清朝领袖多尔衮并不十分自信这一方案的可行性,毕竟清朝实力较小,能从明朝获取多少利益,他心里也没有底。按照多尔衮的判断,占领淮河以北应该是最为理想的局面。
然而,随着清军入关与南明军队的接触,清军惊讶地发现南明的情况远不如预期的强大。此时,多尔衮以及女真贵族们,才开始萌生吞并整个南明的想法。在占领南明领土后的治理方面,清朝借鉴了明朝的基层治理模式,进行了适当优化。唯一不同的是,清朝的统治者颇具恶趣味,强制要求百姓剃发,这一措施为清廷带来了巨大的代价。起初,江南的百姓对清军入关反应冷淡,但一听到必须剃发,百姓纷纷起来抗议。